第243章 说谋-《大唐奴牙郎》


    第(2/3)页

    所以,凉州今年冬天少雪,自然春耕就会收到影响。

    孔攸:“春耕之事暂且不谈,三月初,朝中下了一道圣旨,说是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筑雄武城御寇,战事不断,兵力吃紧,令王忠嗣派遣军使,前去助役。”

    周钧闻言,皱起眉头。

    孔攸又说道:“圣旨刚刚到了陇右,王忠嗣就亲自带着些许兵马,出发去往了河北,算算脚程,现在应该到了范阳。”

    周钧稍作思考,叹道:“朝廷终究还是对北藩动手了。”

    孔攸:“主家所言极是,朝廷说着借兵,其实就是在削藩。一旦北藩的兵马入了河北,就会被借故扣留,再打散分编,最后就成了安禄山的士卒。”

    周钧:“王忠嗣知安禄山有反心,此去河北,绝对不会同意借兵。”

    孔攸点头:“王忠嗣假如不同意借兵,那么就是中了圈套。”

    周钧神色一紧。

    孔攸轻轻吁了一口气:“这借兵的圣旨,攸从李光弼将军那里也听了个大概,思来想去,八成是李林甫的计策。李林甫的耳目遍布大唐,安禄山心怀不轨,他怕是早有耳闻。至于王忠嗣,他身为圣人的假子,又忠心朝廷,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与河北比邻,又怎会不知安禄山的反心?”

    “朝廷欲削北藩,倘若天子直言于王忠嗣,后者必定会自请放权。但倘若是以借兵为故,调兵入安禄山的麾下,那王忠嗣定会宁死不从。”

    “李林甫就是算准了这一点,故而以借兵为由,在朝廷、王忠嗣和安禄山三者之中设了阳谋。”

    周钧:“阳谋?”

    孔攸:“王忠嗣倘若同意借兵,那么就会壮大安禄山的军势,危害到大唐的社稷;倘若他不同意借兵,那么就是抗旨不遵,恐引朝廷不满,甚至是猜忌。借兵抑或不借,二者皆是苦果,王忠嗣只要稍微思虑,就能看穿。但是,李林甫清楚,王忠嗣最终的选择,必定是不肯借兵。所以,攸才说道,此乃阳谋。”

    周钧又问道:“为何李林甫会这般笃定,王忠嗣一定不会同意借兵?”

    孔攸:“主家且听我慢慢道来。先说表现。王忠嗣倘若同意借兵,只需派遣一名军使领兵,去往河北做完交接手续便可。但实际却是,王忠嗣一接到圣旨,就立即点兵,又亲自前往。某猜度,王忠嗣是想借着安禄山身在长安,赶不回来的空档,去一趟河北,一来遵了圣旨,二来又勘察了敌营,再找理由否了借兵之说。”

    周钧听完,点了点头,孔攸所料,与史书中几乎无差。

    在史书之中,王忠嗣在得到借兵的圣旨之后,趁着安禄山不在河北,亲自去了雄武城打探一番,回来便上书李隆基,说道安禄山有谋反之意,不可借兵。

    孔攸又道:“再说缘由。王忠嗣站在大唐的角度上,就借兵一事,权衡利弊,两害取其轻。他的这番举动,自认为既没有违抗圣旨,也没有给安禄山送去精兵。但是在整件事中,他唯独忘了一个人——当今的天子。”

    “天子虽是王忠嗣的假父,但北藩势大,又兵多将广,难免会引起猜忌。王忠嗣自持与圣人亲密,便自作聪明,想从中转圜,殊不知此举犯了大忌。”

    “当今天子经历数次宫变,为了扼杀内患,连亲生的儿子,都会痛下杀手,更何况一义子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