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办公室内,陈言正在观看所有红外摄像机内的视频。 在刚刚和护林员张树林的谈话中,陈言基本已经排除了张树林作案的嫌疑。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张树林的表情很自然。 紧张中带着一点害怕。 从微表情分析来看,张树林没有说谎。 更重要的是,陈言不认为张树林有作案的能力。 张树林的背景资料,在审讯之前,陈言就已经仔细研究过。 这个人的背景,可以用没有背景来形容。 二十年前,是伐木场的工人。 后来因为林区开始禁伐之后,张树林就和其他伐木工一样,转职成了护林员。 从伐木工到护林员,在黑市这样的人有很多。 张树林就是其中最普通的一个人。 负责巡视的林区没有什么经济林种,这么多年也没人盗伐过。 媳妇在家里务农,儿子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打工。 没有什么仇人,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的关联方。 就是一个普通人。 而这起案件,从初步调查的情况看,六名被害人已经确认是从黑市口岸出国,在大熊国失踪,然后在猫耳朵山被害。 六个人是这种情况,陈言猜测,其他人也很有可能都是这样的情况。 只不过,陈言现在还没有掌握这些人的具体身份。 但即便如此,什么人能够将六个在大熊国打工的人,悄无声息的搞回国? 甚至很有可能不止六个人,而是36个人。 张树林吗? 显然不可能。 抛开杂念,陈言静下心开始观看视频。 陈言没有从昨天的记录开始看,而是从一周前开始。 从现场的情况看,案发的时间其实前天凌晨。 提前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陈言想要通过这些录像,对猫耳朵山的正常环境有一个认识。 然后,再和案发时间内的录像进行对比。 这样一来,陈言才能更好的判断出,那些信息是异常的。 视觉基因锁开启! 配合画面定格能力,四架红外相机拍摄的视频,在陈言脑海中交替闪烁。 36倍速度的视频播放,让正常人根本无法看清画面上到底有什么东西。 但是,在陈言心底,即便是36倍的速度,也都像慢动作一般,每一帧画面都清晰无比的在眼前放大。 每一次视频记录的声音,都在陈言脑海中留下印痕。 …… 八个小时后,陈言已经看完了案发前的所有红外录像。 就像张树林说的,猫耳朵山上野生动物不多。 尤其是大型的野生动物。 过去的一个星期,只有山顶的摄像机,拍摄到过一只兔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