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音乐之声?-《大西洋之王》


    第(2/3)页

    本来他是要写大西洋战场的,但无意间从档案里发现了一张纸,估计是被夹错了地方。

    然后他有感而发写了这个故事。

    比起大西洋战场,这个故事更容易在舞台上呈现出来。

    故事以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的视角展开。

    一站爆发,农场少年艾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无奈之下将乔伊卖给军队。

    艾伯特和他心爱的马不得不分离,但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又因为第一次世界大站又重新交织在一起。

    比起战舰,利用活灵活现的马偶、卓有创意的声光多媒体运用及舞美、置景配合,将一站战场搬到了舞台之上似乎更容易。

    让道具做一些坦克、机关枪、榴弹炮、铁丝网,有烟雾和强光,当然更有人性的试炼,令观众仿佛置身地狱战场之中。

    坦克得好好做,在舞台上惊鸿现身,一定相当惊艳。

    另外,一站是骑兵的悲壮谢幕,却是坦克的惊艳登场。

    在索姆河会战中,英国军队首次动用了马克1型坦克,对当时德国军方的震动相当大。

    为了对付英军坦克的威胁,德军在研制口径13毫米的t型反坦克步枪的同时,还在积极研制德国自己的坦克。

    在1918年,德军的a7v坦克和英军的马克型坦克首次交锋。

    这不仅是军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关坦克的战争。

    除了再现了坦克大战,黎耀阳将故事设定中大量的场景安排在堑壕中。

    在阴暗、潮湿、逼仄、腐臭又时刻笼罩在死亡危险的堑壕里,每个士兵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都无不历经着痛苦的煎熬。

    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军事特点就是堑壕战。

    一站爆发后不久便从机动战转为了阵地战,西线形成了400多英里长的筑垒堑壕系统。

    协约国和同盟国数百万的士兵手持步枪蹲在狭小潮湿的战壕里,每天忍受着炮弹的轰击或者毒气的袭击。

    堑壕战被称为最恐怖的战术,因为这是一种持久战的形式,短时间内双方谁都打不赢谁,这种被动的打法十分考验士兵们的心理,不少士兵的家信中都称之为“人间地狱“!

    堑壕战这么残酷,所以在这出戏剧中,当跛腿的乔伊与被毒气伤了双眼的艾伯特差点错过的时候,观众的心一定会被吊到嗓子眼。

    所有人会暗暗祈祷这对历经磨难的挚友能重新拥有彼此,幸而艾伯特吹响了从小呼唤乔伊的口哨时,乔伊有了反应,努力挣脱缰绳向他回应。

    这是黎耀阳精心安排的煽情点,虽然艾伯特和乔伊因为战争失去了很多,但幸而它们还拥有彼此。

    另一大泪点是乔伊在被诱捕时,即使受伤也要努力希望挣脱铁网的那一幕。

    它体力不支,喘着粗气,身上的肌肉一跳一跳,正在忍受着巨痛努力挣脱来铁丝网。

    只有铁网和尸体的黑暗中,乔伊身影显得格外孤独、沧凉与悲伤,这一幕应该是整部戏剧中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时刻。

    这个情节来自于那页纸的背后,有一幅画,画上骑兵队向山上的德国军队冲去,许多马被铁丝网缠住绊倒。

    铁丝网在一站战场上随处可见,铁丝网使用的铁丝上面都是倒刺,能够有效地保护阵地。

    因为当时的武器后备不足运输也不力,打着打着就变成了堑壕战,而铁丝网就发挥出重要作用。

    这样的战术也令一战时期部队伤亡直线上升,协约国有550万士兵阵亡,这些士兵大多都是死在堑壕战中。

    同盟国军队也有300多万人死亡,之所以给双方造成这么大的伤亡有两个东西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是重机枪,另一个就是毫不起眼的铁丝网……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只会让那些未曾经历它们的人感到快乐!”

    黎耀阳写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战后反思,调性偏阴沉,看过之后会让人觉得心情沉重,不失为一出好戏,但用在新剧场首秀,总感觉有些不太合适。

    不是说战争题材不合适,而是爽点不够。

    说白了,首秀要的是爆裂氛围,这就好比第一次看小说,小白文才是最合适的,一路爽爽爽,带来极强的代入感。

    所以,他不介意弄出一部丑国人喜欢的神剧,什么裤裆藏手雷啦,子弹会拐弯啦,炮弹自带瞄准镜啦,反正要的是爽!

    艾玛说:

    “我倒是觉得,可以关注些平民,可以从平民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也许更能激起观众的代入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