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山居岁月之七:侦骑VS夜不收-《越打越强的小强》


    第(2/3)页

    高举秋水雁翎刀,两道寒光闪过之后,那两名还在兀自熟睡的女子便身首异处了。

    刹那间,一阵满满的杀意充溢在他心上。

    “咣”

    房门被狠狠关上了。

    门外,兴许也知道了地方侦骑来临,刚才还在练武的贺勇也不在了。

    ......

    山下。

    龙十三正在欣赏着火铳匠人为他精心打制的一杆专门在马上用的骑枪,哦,说是骑铳更为妥当一些。

    长约四尺,重约七斤,铳管是五棱形(方便捶打)的,内壁自然还是圆形,今日天色明亮,透过铳眼向里看去,一两点精光不时闪现。

    还是火绳枪的制式,五钱重的铅子,平常用一根恰好与内壁严丝合缝的木条塞住,战时则拔掉木条。

    这样的火铳匠人一共打制了四十杆,当然了,一共打制了一百杆,才得了四十杆合用的。

    这四十杆新式骑铳是在龙十三亲自监督下打成的,全部装配给了他的亲卫队,眼下,跟着他来的除了龙小驹还有李仲。

    除此之外,这几个月,他的女子被服坊也为他以及他的亲卫队亲手缝制了四十套布面甲。

    那种并没有压入棉片,最外面那层是粗糙耐用的麻布,里面贴身的那层则是棉布的布面甲。

    里面衬着铁片,铁片同样是他的铁匠精心为他们打制的,这几个月龙十三也没闲着,在他的建议下,工匠们学会了将第一道矿水淋在熟铁上面的淋钢法冶炼之技。

    此时的大明,已经在江苏一带出现了最高等级的“淋钢法”之技,不过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而是作为江苏本地的“秘技”秘而不宣,传子不传女。

    当然了,江苏的人显然也不是洞悉了里面的道理,而是在千百次冶炼中偶然得之。

    不过来自后世的龙十三却知晓端地。

    由于此时大量利用木柴冶炼铁矿石,于是第一炉炉水含碳量就极高,而经过锻打后的铁料(熟铁)含碳量却很低,两相混合后能得到含碳量适中,既有硬度,又有韧度的上等钢料。

    龙十三比苏州匠人还多懂一点,那就是,添加多一些炉水,就会得到硬度更大的铁料,少一些,则会得到坚韧度好一些的铁料。

    对于甲片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若是硬度太高,在受到兵器、铅弹猛烈撞击时则易碎,若是太软,又会因为变形间接给人体造成伤害。

    又轻又薄,这就是龙十三这四十套布面甲的唯一特征。

    这样的甲胄,是容易一次性穿上的长袍制式,总重却才二十五斤!

    当然了,在肩胛处、手腕处则是用整块甲片缀成的。

    这样的甲胄,才是春夏季节最实用的,否则无论是穿上鱼鳞甲还是棉甲,既沉重无比(动辄达四十斤),又厚重无比,能坚持半个小时作战就相当了不起了。

    当然了,若是在冬季,棉甲还是最好的选择。

    清一色的宽檐铁盔,与之前的相比,里面加设了护面甲,其与顿项连在一起,而顿项是用铜扣扣在一起的(已经接近大清后期衣甲水平)。

    人手一杆骑铳、一杆骑枪、三根标枪、一把骑刀、一套弓箭,这些东西夯不啷加起来又是二十五斤。

    也就是说,龙十三的亲卫最少负重五十斤!

    这样的情形对于战马的要求就很高了,自然要选择身材健壮、高大一些的,幸亏山西、陕西一带出产河套马,比蒙古马普遍高大一些,完全能满足龙十三的要求。

    这就是徐勇见到的“贼寇”侦骑,对了龙十三对自己的侦查骑兵称呼的就是“侦骑”,而不是那莫名其妙的夜不收。

    他与贺勇加起来有五十骑,有他们这五十骑在,流贼的侦骑是没有办法进入涧水上游去探查岳阳县城周围的虚实的。

    作为明军的夜不收,自然不会像龙十三那样想的周到,要不是外挂的、穿戴繁复的札甲,就是在春夏季节燥热无比的棉甲。

    幸亏眼下已经是秋季,就算穿上棉甲也还凑合。

    眼下包括徐勇、贺勇在内都是清一色札甲,那种长方形铁片用牛筋缀连起来的札甲。

    一见到这支队伍,徐勇的眼神不仅凝固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