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忆苦思甜-《重生之工业狂潮》


    第(2/3)页

    建国后,家里分了地,我们家是贫农,她爷爷当了公社的保管员,日子才好了起来。”

    陈立东的姥姥接茬说:“我们家也是贫农。解放后他老爷被安排到公社当饲养员,喂大牲口,后来就学了赶大车。

    那个年头,赶大车可算是好工作,谁家拉烧柴、拉石头,除了给社里交钱,也得给赶车的好吃好喝好招待,如果不是吃饭的点,那得塞几块点心才说得过去。

    唉...我这一辈子,就是生孩子、看孩子,一口气生了6个。

    挨饿那会儿,得算计着怎么活下来,春天摞榆钱,还要吃淀粉饽饽。”

    陈海燕问:“啥叫淀粉饽饽?”

    陈立东解释说:“就是把玉米骨头晒干了、碾碎了,混进玉米面里,放进笼屉蒸饽饽。”

    陈海燕惊讶地问:“那也能吃?”

    姥姥说:“那东西可经饿呢,你们现在生活好了,啥都能吃的着,你妈他们小时候可啥也吃不到,都没发育好,落了小个子,你们哥仨都随我这大闺女。”

    陈海燕说:“咱们这边鱼虾蟹多得很,为啥不吃海货?”

    陈立东继续辅导:“那时候生产力水平低。对虾人工养殖从八几年才开始,淡水鱼也在人工养殖后才开始丰富起来。你想吃海货,那时候出海捕捞连船都没有,网也没有。”

    陈海燕继续抬杠说:“我记得小时候跟你去摸鱼一天也能弄十几斤呢。”

    陈立东只好说:“人不能光吃鱼虾,得吃主粮,油也得够吃,只吃鱼干,谁能受得了。我小时候弄来鱼卖不掉也吃不了,没佐料啥味道也没有,根本没法吃。”

    陈海燕说:“咱们滨海这里土地这么多,粮食还打不上吃?”

    孙婕的奶奶说:“咱这里种水稻从五几年开始,当时可没有这么高的产量,开始的时候只能收三五百斤稻谷。”

    陈立东的姥姥也说:“那时候种水稻可受罪呢,惊蛰一过,水里还有冰茬,就得做床育秧,我这腿年年疼得受不了,就是那年头种水稻给冻坏了。”

    孙婕的姥姥这时才能插进话:“土地归公后,我们公社都是旱田,主要种玉米、花生,那时候种地全靠人。

    我这小脚娘们也得去下地,最害怕拉劐子,那真是把人当牲口使啊。

    一晌地几百上千米长,人拉着纲绳就不能抬头,恐怕泻/了劲再也干不动。

    不干就没工分,就得挨饿。

    开始建公社那会儿,一个工分才值几毛钱,给她老舅花两分钱买根冰棍都舍不得。”

    陈立东姥姥说:“现在种地方便了,有了小拖车,耕地、耙地、播种、收割,都机械化了。”

    孙婕奶奶说:“我这瞎眼啥也看不见,不过用手摸摸就知道,现在用的都是好物件。

    那个人造棉的被子可轻巧,还缓和,这大沙发也四致,你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陈立东姥姥说:“这都是咱们孩子们能耐,也是现在的政策好,家里趁多少钱也不怕割资本主义尾巴。

    我们那会儿,家里养了鸡下的蛋还得交给公社换工分,谁敢拿出去卖?”

    孙婕姥姥说:“孙婕啊,听说你们家趁几十个亿,这钱放在家里得堆满一屋子吧?

    可得藏好喽,当年咱们这片闹过土匪,孙殿启家就被围住过,得亏墙高人多给守住了。

    我看你们这个别墅四处连个院墙都没,可别哪天犯了贼盗。”孙婕只好说:“钱都是公司的,我们手里没几个钱,而且都在银行里,在外边花钱刷卡就行,包里只留几百预备着赶集上店。”

    孙婕姥姥继续唠叨:“什么是公司的钱?难道挣的钱都得交国家?这还不如老辈子呢,把钱藏地窖里,留给子孙花。”

    孙婕不再言语。

    孙婕奶奶过了会儿说:“买卖上的事情我不懂,做人要讲行善积德。我要过几年饭,眼瞎了几十年,最知道人情冷暖。

    你们有能耐,能挣大钱,就多帮帮穷人。

    这人哪,还是有良心的多,你今天帮他把难关过去,他记你一辈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