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魏砚这一次,应该可以说是代为出巡。 只是…… 李二也没想到,魏砚竟然把主意打到了重建洛阳宫上。 要知道,他想重建,群臣都是反对的。 只能说…… 魏砚说不定有什么办法吧。 立即便让将作大匠阎立本、闫立德两兄弟去把之前就曾经计算过的资料,都拿了出来。 包括需要多少人力,多少物力,木材都要从哪里运来。 这些详细的建筑资料其实都有。 然后,便快递打包给魏砚。 以驿马的速度,不用十天就能把东西交到魏砚的手上。 魏砚也正好可以休息休息,顺便,跟城阳一起没日没夜造娃。 并且,让城阳自己动。 洛阳如今没什么权贵。 那也就是说,还能给他一个浑水摸鱼的机会。 感觉,他可以在城外具现一大堆的木材出来,然后,大家也就是象征性地搬一搬就好了。 随后…… 魏砚便提出了实都政策,并且建议将大唐的人口以及政治中心东移。 在得知了魏砚的建议后。 大唐群臣都面面相觑,这定国公真的是一天天不干正事。 这不是有铁路了吗? 有了铁路,长安城再养一百万人口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但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夫以数百万之众,而仰给于东南千里之外,此未为策之得也。 铁路当然可以让长安城的人口膨胀到以往无法膨胀到的数字。 但是…… 这太过于依赖某一样东西了,也不好。 以长安为都城,以洛阳为副都,灵活点不也挺好。 而且中原地方那么大,其实还有很多未开发之地。 放着不用,岂不可惜。 魏砚想到的是利益最大化。 长安。 大唐群臣看着魏砚的报告数据,二十六亩,大唐百姓就要饿死。 其实,这也正恰恰符合李二之前去灵口调查看到的情况。 当时,他看到的一丁受田三十亩,而这个百姓家里,往往一年辛辛苦苦劳作下来,只能勉强混个温饱,一旦要是出自然灾害,或者虫害,农作物减产,就有可能要入不敷出。 李二拿着这份报告,别的不说。 就光是这份数据报告,就足够让大唐群臣汗颜。 “你们觉得如何?” 下面的人面面相觑。 然后,这才有一个人出来说道:“可万一要是把关内道的人口迁徙到洛阳,关内道一旦空虚了怎么办?我们实行的是府兵制,如果把人口迁徙出去,就意味,以后可能关内的人口不足,而且,还会让洛阳变得人口充足,那这洛阳……” 这些都会迎来新的问题。 李二便说道:“那难道……我大唐就这样守着关中等死了?” 李治这时便道:“儿臣以为,定国公说得有道理,可以按照定国公说的去做。” 李绩也表态:“只是迁徙一部分的百姓出去,就能让这部分的百姓过得更好。日后,天下兵源也更充足。” 那还能怎么办?其他人一看,只能是同意重建洛阳宫。大唐,以后就是双都制。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