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字与谥号-《我撞破了皇帝的女儿身》
第(2/3)页
“姓名读音虽然一致,但对于人君来说,应当看其是否布施了仁德之政,而不应当纠结于一个名号;太祖与前明的朱高煦,二人同为汉王,声誉却有着云泥之别,这不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者,李唐时的魏征曾劝谏唐太宗:‘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朕以彧字为名,便能时时刻刻以那亡国之君为鉴,从而提醒自身不忘忧虑国事。
以这方面来看,这名字难道不好么?”
李云棠一面听着,一面瞟了一眼珠帘之后的懿安太后,瞧见她面色由轻松变得有些不虞,洁白的贝齿轻轻地啮着红润的下唇,心中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这副说辞,就是他给予小皇帝的应对之策!
首先,拿太祖与朱高煦举例,说明相同的名号,并不会导致相同的结局,事当在人为;
其次,拖上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借古之诤臣的劝谏拔高此名的立意,说明即使这个名字有负面影响,但它也会对皇帝产生正面的劝诫,两相权较,利大于弊;
通俗点说就是:这波改名,皇帝其实是在大气层!
还有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小皇帝自己安然接受此名后,这名字看起来跟懿安太后干系便大大减弱,她本想要借此打压皇帝声誉,可现在无论名字好坏、跟那太后的关系已经被无形中消弭了大半。
再加上先前懿安太后曾说,此名经过皇帝首肯,又从另一面印证了,皇帝对此名字的主导性。
想起小皇帝在这么多人面前侃侃而谈、毫不露怯,李云棠心中也暗赞了一声:孺子可教!
当然,在场的百余人中,也只有他一人敢如此腹诽天子;其余人等听了,皆是口呼“陛下圣明,社稷幸甚”云云。
一事尘埃落定,御门前正要归于沉寂,一人却突然出列,拱手上奏:
“陛下,臣礼部尚书张明彻有本奏!
大行皇帝驾崩已近两月,梓宫放置在煤山神御殿中也将逾一月,应当早定谥号,并择日下葬。”
这番奏报一出腔,瞬间把小皇帝因胜了嫡母一筹,而产生的欢快给驱散了,她念及父亲顿时感伤,进而鬼使神差地问了一句:
“谥号,那......庙号呢?”
此言一出,登时引得百官一阵骚动,纷纷出列发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