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打进来了?-《隆万之变》


    第(1/3)页

    “看不清,大概是四声还是五声。”

    魏广德这个时候只能照实回答,炮声听不真切,有山势回荡,很难分清到底响了几声。

    此时,城关上所有人都已经站在城垛后,看向远处正在向此地蔓延的烽火,    又是一处烽火台被点燃。

    随着耳中传来隆隆的炮声,魏广德这次看清楚了,也听清楚了,“五烽五炮。”

    “地图。”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城关上所有人都是心中一寒,他们当然知道这代表着什么。

    有护卫马上从身后取下竹筒,倒出一卷画轴,    随即又有一人上去和他一起一左一右展开,那是地图。

    巡边,自然要带上地图,以为参照。

    翁溥很快在地图上找到将军石关的位置,然后顺着曲折的长城向北,在最突出的位置,那里标着一个魏广德也知道的地面,古北口。

    “难道又是在古北口?”

    翁溥的手指移动到这里就停下了,不经意的说道。

    “大人,如果是古北口,很快就会有传讯兵过来的。”

    将军石关的守将在一边抱拳说道。

    他说的这些,魏广德也听说了,是蓟镇自己定下的规矩,长城沿线发现鞑子攻城后,不仅要马上燃放烽炮示警,还要派人用简洁的文字说清楚情况,    通过每隔几里的敌楼接力的方式传递消息到三屯营蓟镇总兵府。

    在看到烽火示警后,    三屯营的军士自然要开始集结并向烽火方向移动,而总兵府会根据送来的情报确认最终的进军路线。

    整个过程,和大明朝最高速的急递铺类似。

    急递铺主要任务是运送紧急公文,且急递铺不设车马,赶路全凭个人脚力。

    《明会典》载:“二十六年定,凡十里设一铺,每铺设铺长一名,铺兵要路十名,于附近有丁力田粮一石五斗之上,二斗之下点充,须要少壮正身。”

    急递铺名义上的十里一铺,实际上也是依县里的财力物力而定,不过至少一县有一铺,毕竟是负担县与县,县与府,府与省,省与朝廷之间公文的交流。

    因此每个县(府或省)都有一个总铺,然后沿着县城主干道延伸出若干分铺。

    一个铺由一名铺长与数名铺兵组成,且每一个铺都要设一个日晷——确定时间,铺门前要立牌门一座,晚上必须长明灯烛一副,好让来人容易分辨。

    一旦接到官府文书时,铺长要确认接收件数与目的地,    并派出一名铺兵,此时铺兵必须不分昼夜并及时传出文件。

    “每三刻行一铺,昼夜须行三百里,无分昼夜,鸣铃走递。但遇公文到铺,不问角数多少,须要随即递送,如是公文到来不即递送,停积等待,因而失误事机者问罪。”

    此时的铺兵必须立即起程,确定好地点,如果是在三百里内,铺兵必须在一昼夜内赶到;三百里之外,则照着上面的目的地送,直到下一个急递铺。

    铺兵递送公文时,“各置夹板一副,铃攀一副,缨枪一把,回历一本”,“腰系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文书疾行”。

    昼夜兼程,风雨不误,沿途的车马行人,听到铃声,立即避让路旁。

    下一个站的铺兵听到铃声,立即整装以待,一待公文到铺,便像接力赛一样,继续前传。

    明朝公文军情的传递,主要是急递铺和驿站两种,急递铺专司“公文送达”。

    驿站则迎送使客、转运军需、飞报军情兼而有之。

    二者在业务上有所交叉,但仍属两个不同的体系,各司其职,互不隶属。

    明廷规定:“重事给驿,常事入递”,就是说重要和紧急的军务交给驿站,平常的公文信件由递铺传递,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完整迅捷的邮驿传递体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