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作者正写黛玉,侧写宝钗,其实一石二鸟,正话反说。 那黛玉担心宝玉和湘云“借此生隙”“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故而走来“见机行”。宝钗又何尝不是这样想? 因此宝黛诉情之后,袭人正因宝玉之语发呆,却见宝钗摇摇地走来,口里说:“宝兄弟这会子穿了衣服,忙忙的那去了?我才看见走过去,倒要叫住问他呢。他如今说话越发没了经纬,我故此没叫他了,由他过去罢。” 但她此行分明是往怡红院来找宝玉,不过是看见宝玉出去了,叫也白叫,才故意放行的,接下来的一句话就透露了心:“云丫头在你们家做什么呢?” ——这才是宝钗前来的真正用意,也是跟黛玉一样,惟恐宝玉同湘云借着金麒麟生隙,故而走来“察二人之意”。谁知恰好宝玉走了,袭人又说起托湘云做针线的事来,宝钗趁机拉拢,主动提出帮忙的话来——这才是真正的“见机行事”。 当天下午,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宝玉捱打。宝钗关心情切,手上托了一丸药走来,“看到宝玉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低头捻带,娇羞脉脉地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此前宝玉因怕袭人劝,在袭人问其捱打缘故时,叹气含糊说:“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但袭人还是要劝:“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田地。” 余音未了,宝钗又来了这句“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这番腔调太像袭人了,连蒙府本侧批也说:“同袭人语。”然而那袭人是什么人?是贾母给了宝玉,王夫人又明白拨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抬举她做姨娘的,虽然没有名份,但是满园里上上下下都知道了她是宝玉的人。如今宝钗的心理也是一样,因了元妃赐端午节礼而自以为“明公正道”起来。 所谓袭为钗副,此段犹为点睛。 宝钗送药回来,因向薛蟠询问琪官一事,薛家母女兄妹三人闹了一场,薛蟠大声喊出:“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这番话虽然粗鲁,然而知妹莫若兄,倒是一番大白话。且侧面见出薛姨妈日常在家言语,竟是时时把“金玉姻缘”提在口中的,那宝钗耳濡目染,每天接受着这样的心理暗示,如今又得了元妃赏赐,等于是“过了明路了”,也就难怪会心意日坚,把自己看成宝玉的未婚妻,到了第三十六回时,已经不避嫌疑,长驱直入,坐在宝玉身边绣起肚兜来了。 当时正值炎暑正午,连怡红院的两只仙鹤都睡了,丫环们也是横三竖四地睡熟了,按理说宝钗见此情形就该回避,因为这很明显不是访客的时机。文中说她原是寻宝玉说话以解午困的,可是进来看到人家已经睡了,而且是穿着银红纱衫子四仰八叉地随便睡在床上,袭人坐在一旁绣肚兜。 这时候,宝钗实在没理由再进来,可她偏偏长趋直入,把袭人都吓了一跳。更过分的是,当袭人托辞脖子酸要出去走走,也可能是小解的时候,宝钗本该一起出来。可是不,她就势一矮身坐在了袭人坐的地方儿,干起了袭人干的事,拿起宝玉的肚兜绣起鸳鸯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