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凡事总有两面性。 比如王政,作为一个后世穿越者,对三国历史走向有着了解的他,固然有先知般的信息优势,同时却不免要么想少,要么,便是想得太多。 比如徐宣,因为籍籍无名(其实也留名了,他不知道而已),王政便不太重视,吃了一个大亏。 而孙策这等大名鼎鼎的英雄,王政又太重视了。 在他眼里,总觉得未来三国之一的奠基人,一个年纪轻轻便打下江东的人,一定是雄才大略,近乎完美的政治人物。 怎么可能啊? 他忘记了便是那些千古风流人物,也会少不更事,也会有很多缺点,吃下很多亏的。 只不过那些能成就伟业的人,会愈挫愈勇,更会在不断吃亏的过程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莫说孙策,曹操,刘备这三大开国之主二十来岁的时候如此,便是千古一帝如朱元璋,刘邦,又何曾没在少不更事时犯过错误,吃过大亏? 当然,相比其他人,孙策年轻时犯的错误太严重了。 严重到致命的程度,导致他没有机会去修正,去成长了。 孙策来到开阳,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原因,纯粹是一时意兴,心血来潮。 当然,也确实是冲着他来的。 说起来,他们两人的经历颇为相似,其共同点亦不少。 王政固然是流贼草寇,孙策亦不是什么大户出身。 王政于兴平元年在青州起事的同时,孙策亦以其舅父丹杨太守吴景名义,募得数百人,随后在寿春找袁术讨要其父孙坚旧部,再得了一千多人马。 王政攻赵县,取广饶,克临淄,一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正式打响自己名号的同时,孙策亦连克庐江、丹杨等地,直接惊的刘繇分屯要道,严防死守,孙郎之威,亦响彻江东。 甚至同样在发展初期,两人都面临过武盛文衰的窘境。 关键是两人都是少年成名,王政如今固是未及弱冠,可此时的孙策亦不满二十之龄啊。 加上两州相隔不远,消息来往频复,王政陷于情报网未建立,不了解孙策也不关心,孙策却大大不同。 这个打着“张角转世”的黄巾贼,孙策可是惦记很久了。 而在今年年初时,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因孙策屡立战功,袁术已表奏其为八品将军,俸八百势。 封号,为殄寇! 殄者,断绝,竭尽,也指剔解后的残骨。 袁术为其取此名号,本意是继承其父的“破虏将军”,却让孙策获悉袁术有意进兵徐州时大喜过望。 在进驻钟离的第一日,孙策便开始摩拳擦掌,想着与那位“天公将军”会猎徐州,一较高下。 后面祢衡出使扬州时,一番巧言令袁术同意结盟时,孙策自然是扼腕不已,却终究不可能为了自家那点战意,违逆名义上的主公。 打是打不成了,但对王政的兴趣却愈发浓厚了。 故此,他便主动请缨要做使者,便便是为了亲自到开阳见王政一面。 这等孟浪之举,也的确是孙策干的出来的。 俗话说,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以项羽拔山之勇,盖世之威,在后世人的心中形象是个天才将军,而非合格帝王,何况是小一号的霸王? 原本的三国历史上,郭嘉在与曹操谈论孙策时做过一个精准的点评: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其他倒也罢了,最后一句却当真是未卜先知,点出了孙策作为一个君主很大的问题。 轻而无备。 沙场厮杀时身先士卒不说,便是平日里亦总爱白龙鱼服,自入险地。 如此不重视防备自身安全,除了遗传自老爹的不稳重性格外,更大的原因,却还是孙策太自信了。 对自己的个人武勇太自信了。 ..... 在原本的历史上,便在今年的七月,孙策将真正的威震江东。 兴平二年,孙策以传国玉玺向袁术借兵三千,加上本部人马,助其舅父吴景进击扬州刺史刘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