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第五集:大山儿女!-《我的纪录片真的不想要高收视!》


    第(2/3)页

    用石头做锅?

    胡庄一愣。

    他所理解的石锅是按照正常的锅子所制作,然后涂上某种像石头一样的漆而已。

    可是没想到还真的有人这样一凿一凿的把一块石墩,    挖成石锅?

    ......

    “(藏语)你要把里面的凹凸不平也削整了,要均匀一点。”

    东红看见小儿子下刀的力道不对,连忙出声道。

    墨脱是华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

    运输的难题解决了,    东红的村子几乎每家都开始制作石锅。

    叮叮当当的声音在墨脱随处可见。

    几乎都形成了墨脱独有的声音。

    一口石锅可以买一千到两千。

    这是东红心中最好的事业。

    这也增加了他说服儿子的底气。

    “(藏语)来举起来看看,    默默看边缘是不是平整的,    再瞧一瞧,    听听有没有当当当的声音,如果有就算是成功了。”

    东红拿着刻好的石锅递给儿子。

    手掌的接触才能够感受几千年来的传承的秘密。

    据说质地柔软的石锅一旦离开墨脱,    就会变得坚硬。

    从出生那天起,门巴族人就离不开石锅了。

    用它熬的汤味道醇厚,据说对骨骼和心脏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此刻东红家正在熬制羹汤。

    质地明黄的汤水,    散发着令人想要浅尝的欲望。

    食欲有时候也能够穿过时空。

    起码现在的胡庄就看的饿了。

    东红家的这口石锅是老一辈传下来的。

    据说他的爷爷曾经是墨脱最著名的石锅工匠之一。

    妻子用石锅酿造了最新鲜的门巴黄酒。

    这是一种用鸡爪谷和玉米混合酿造的谷酒。

    它有助于治疗绵绵阴雨带来的风湿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

    喝完谷酒的父子俩,在屋内谈话。

    言语之间都是传承的味道。

    最近不断有山外的餐厅来定制他的石锅。

    石锅先要用马帮运到县城,    再通过公路运出墨脱。

    三四匹马儿背着石锅走在山路上。

    东红一路护送,时不时还能听到东红自信的笑声。

    谷杗

    “(藏语)这种技艺在我们这边有独特悠久的历史,    我的前半生就是靠这种技艺生活,我觉得后半生也离不开它,    虽然没什么特别,但我觉得很值得。”

    镜头从马背身上拉远了。

    但是去走近了胡庄的内心。

    看着画面中的东红,胡庄忽然觉得自己内心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

    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华丽的画面,有时候就是一些看不见的坚持。

    在米国的这么多年,胡庄所接触到的都是所谓的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惯了,胡庄从来就没有感受到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细腻。

    胡庄时常也在想。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坏莱坞引人深思的电影越来越少。

    反倒是爆米花的电影越来越多。

    这是胡庄一直思考的问题。

    就在胡庄思考的时候,画面再次一转。

    离开了充沛的降雨区,墨脱石锅来到另一片高山林海。

    这里叫做鲁朗。

    几名鲁朗妇女正在山间的野花草地中弯腰挖着什么。

    不到片刻便挖出了一些手掌大小的植物。

    这是一种只在高原上生长的珍惜药材。

    手掌参。

    明黄小巧的手掌参连同十几种植物和当地的藏鸡被一同放进石锅里。

    经过三小时的慢火熬制,一道石锅鸡就制作成了。

    细腻的肉质,醇厚的汤汁,以及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的汤汁。

    一种令人食欲大开的色彩出现在屏幕上。

    森林特产的集合加上墨脱石锅。

    人们吃到了新鲜与古老的滋味。

    以雅鲁藏布江为核心,在藏地高原东部是大片的森林。

    在喜马拉雅南部的山谷里住着珞巴族。

    当地已经禁止猎杀保护动物,森林里的猎人大多已经转行。

    不过他们的心,却深深扎根在森林。

    古老的村落铺着现代化的公路。

    穿着传统服饰的珞巴族人,行走在村庄内显得悠闲又惬意。

    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套山脚下的安居房。

    不过老猎人林东还是喜欢居住在森林里。

    今天他特别高兴,小孙子要来山里过周末。

    老林东开始为孙子的到来做准备。

    毛竹是制作工具的首选材料。

    细长的毛竹在林东的小刀中麻利的分成好几段。

    一边削着毛竹,林东口中还在哼着歌谣。

    珞巴族的历史是用诗歌和史诗的方式传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