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赵昆被自己义父一惊一乍搞懵了,迟疑了半响,才摇头道:“不能。” “为何?” “根烂了。” “什么意思?” 嬴政皱眉。 赵昆叹息:“我是说,大秦的根烂了。现在的大秦内忧外患,不是改变治国之道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听到这话,嬴政有些不悦,在他心中,自己的大秦还没有如此不堪。 似乎看透了嬴政的心思,赵昆又笑着问道:“此前我曾给义父谈起过,大秦的官吏出自何处,义父可还记得?” 嬴政眯眼:“你是说,他们有问题?” “问题肯定是有的。” 赵昆点头:“但问题的根源在大秦朝堂。” “大秦朝堂有何问题?” 嬴政越听越糊涂。 赵昆不疾不徐的解释道:“大秦采用郡县制,同时奠定了法家在朝堂的地位,却忽视了本土官吏人少的事实,所以采用了六国遗族作为各地官吏。” “如此一来,就会造成一个大问题,权力分享。” “权力分享?” 嬴政有些惊奇。 其实赵昆给他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就想过很多,但唯独没想过权力分享。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大秦的权力属于始皇帝一人。 这也是郡县制的核心架构。 集中皇权。 可自己手中的东西,怎么会是个大问题呢? 很明显,嬴政不赞同这个说法。 “虽然六国遗族有问题,但权力都在始皇帝手中,他们翻不起什么浪花,如何能造成大问题?” 赵昆不置可否的笑了笑,道:“义父,关键是六国遗族可不止这些官吏啊!” “嗯?” 嬴政疑惑。 赵昆又道:“虽然始皇帝迁移了大量六国遗族入咸阳,但漏网之鱼却不少。” “这些人从贵族沦为平民,也就断绝了晋升通道,他们无法获得特权,心中不甘,再有点实力,恐怕便会考虑造反。” 听到这话,嬴政眉锋微蹙,陷入沉思,良久,疑惑的问道:“大秦不是有推泽入仕的途径吗?他们怎么无法获得权力了?” “大秦确实有推泽入仕的途径。” 赵昆点了点头,又话锋一转:“但义父别忘了,那些六国遗族,在入秦为官之前的身份。” “身份?什么身份?” “在秦国统一之前,私学尤为昌盛,百家学说,争相嗡鸣,其中以儒学为广。” “所以六国官吏中,肯定不乏深受儒学影响之人,我们都知晓,儒士恩怨心极重,历来记仇,睚眦必报!” “他们视仕途为生命之根,就算推泽,也不会推泽比自己优秀的人才。” “如此一来,大秦朝堂良莠不齐,而民间能人异士辈出,长此以往,乱局必起!” 听到这话,嬴政再次陷入沉默,而赵昆并没有打扰他。 反观王贲,正一脸复杂的望向自己。 赵昆只是对他笑了笑,便闭目养神。 其实这些观点,也是历史的总结。 从古代制度推演来分析,权力分享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汉朝,就有察举制度。 这个制度的目的,就是分裂各地豪强,让他们有了进入中央,分享权力的机会。 再比如隋朝,科举制度。 直接将权力分享推到了顶峰。 说白了,就是让那些有能力的人一展所长,别整天东想西想的造反。 其实在跟嬴政讲之前,赵昆脑中就有想过,若是秦朝有科举制度,那些楚国余孽会不会造反? 答案是不会。 因为通过科举来获得权力,比造反的成本更低,代价更小。 当然,赵昆是不可能告诉嬴政科举制度的,因为那些六国余孽不反,自己哪来的机会? 之所以告诉嬴政这些,是想打开他的思路,看清大秦的本质,坚定他造反的绝心。 沉默半响,嬴政回过神来,抬头望向赵昆:“我儿造反的底气,莫非是笃定了始皇帝驾崩之后,天下将乱?” “不错!” 赵昆睁开眼,非常欣慰的点了点头。 嬴政心里狂吐槽这小子欠揍,嘴上却追问道:“既然我儿发现了弊端,可有解决之法?” 有肯定是有滴! 但我不告诉你啊! 赵昆心中这样想着,嘴上却无奈的答道:“没有。” 朕不信! 你小子诡计多端,朕若信了你,这皇帝你来坐! 嬴政心中冷哼,脸上却忽然悲愤起来:“我儿在义父面前,居然还藏拙?” 说着,又唉声叹气道:“哎,昆儿已经不拿义父当亲人了啊!” “义父何出此言?” 赵昆一脸错愕,王贲一脸无语。 却听嬴政又叹道:“昆儿口口声声说为义父造反,可总不将话讲清楚,义父心里实在没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