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准备工作-《农家小福女有空间》


    第(3/3)页

    然后就跟孙梅一起,将泡好的豆子用麻袋装起来,抬上板车。

    为了方便运输,只能先用麻袋装了,等到了磨坊,再加水就行了,反正磨坊就紧挨着河道。

    孙梅将几个大木桶也放到板车上,固定好后,赵冬便推着出了门。

    一路向村头走去,过了桥,沿着河道再走上一段路,就到了磨坊。

    磨坊建在距离河道很近的地方,引水入道,借助水流之力,可日夜旋转,磨面千斤。

    磨坊旁边,还建了一间水碓房,正‘吱呀吱呀’的转着,为农家舂米脱壳。

    水磨坊和水碓房,都是孝义村的卫乡绅家建造的,是周围几个村,唯一一个水磨坊。

    卫乡绅家是卫家的祖宅,他家祖上出过几个秀才,现在这一辈里,有一个在外做了县令,在这一带,卫家都算是大户人家了。

    现在卫家的当家人,卫老爷没怎么读过书,但是对小辈们都给予厚望,孙梅做饭的私塾,就是卫家为了家里孩子读书,出钱建造的。

    管理水磨坊的是一个中年男人,见赵冬拉着车过来,很热情的招呼他。

    见他竟然是要磨湿豆子,倒是有些惊讶,但也没说什么。

    赵冬询问了下价格,和产量。得知他这里是按时计费,一个时辰两文钱,五十斤的豆子,一个上午就能磨完。

    赵冬算了下,挺划算,便交付了定金。

    “叫什么名字?”中年男人说着拿出一个账本,询问道。

    “赵冬。”

    “嗯好。”中年男人拿着毛笔,写下一行字来,赵冬用余光看到,都是繁体字,有一些他不认得。

    但大致能猜到,应该是记下了他的名字,磨得何种粮食,以及交付了多少定金。

    最后那中年男人让赵冬按了个手印,便让他回去了。在赵冬临走时,还交代他,中间要来拉一次,不然木桶可能不够用。

    赵冬点头欣然同意,不用自己在这守着,就中间来一趟,很是方便了。道了谢,便拉着车往回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