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综合实力对比-《三国之西凉兵王》


    第(2/3)页

    董虎根本不在意刘妍的小心思,对于他来说,她的所有努力只是一场空,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妍、刘月是帝国公主,尽管两人都成了平民,但在百姓眼里,在遭了难的兖州各家族眼里,在各州郡面临诸侯们打压的无数大大小小的家族眼里,只要刘妍、刘月前往陈留郡,只要两个被废的公主愿意替他们出头,那就是帝国公主!

    两个帝国公主出面谴责曹操故意纵兵抢掠,不仅可以让兖州各郡动荡不安,在舆论上,董虎就占了大义,出兵攻打曹操也是正义的!

    能用汉室名义给曹操抹眼药水,那为什么不抹呢?

    军队已经前往陈留郡,官制改革还没有完成,但六部、内阁大致人选已经确定,最先跑来雒阳的蔡邕先是与董虎吵了一架,在董虎拿出“御史中丞”后,蔡老头也不闹了。

    御史中丞的权利很大,外督各州刺史,内领侍御史,与尚书令、司隶校尉地位相当,在德阳殿享有独坐尊容,是明朝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合并,相当于都察院主官,由此可见其权势之重。

    三公是帝国三驾马车,与三权分立差不多,三公是互不统属的,但内阁首辅不同,内阁首辅如同帝国总理,三公所有权利加在一起才能比得了内阁首辅,权利比宰相大得多。

    董虎不希望“君弱则国弱”情形,他情愿子孙是个泥雕木塑,也不希望因子孙的无能而害国,有意识的一步到位加强内阁权利,但他也不希望内阁没了约束,所以他更愿意司法能与内阁平行,所以他也依照明朝的做法,建起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司礼监、东厂这样的监察机构。

    除了明朝之外,各朝监督机构都没有司礼监、东厂这样的明确宦官监督部门,之所以明朝会整这些,原因就在于明朝看到了宋朝党争的危害。

    都察院、大理寺说到底还是文臣,在面临“文臣”这一群体时往往无法真正客观独立,很容易成为“文臣”的附庸,这是朱家皇室难以容忍的事情,董虎也绝对不希望如此,他更愿意司法能够与内阁平行,是独立自主的存在,而且锦衣卫特务组织也需要严厉约束,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不适合监督锦衣卫,相对更加纯粹的宦官就合适许多。

    蔡邕成了御史中丞,成了都察院主官,左都御史是阮瑀,右都御史是陈留人路粹,都是他的学生,蔡老头对董虎的上道也很满意,可听说董虎又重用了宦官,而且还整了个同样督察性质的东厂,蔡老头就不乐意了,纠缠了他好几日,见他态度很是坚决,最后也只能无奈作罢。

    第一个跑到雒阳的是蔡邕,第二个是贾诩,成了户部尚书,第三个是内阁首辅兼礼部尚书阎忠……

    董虎可用的人手较少,有些要职不得不让一些老将、女人、娃娃来担任,随着可用的人手增多后,老将、女人会被逐渐替代,转而进入军方体系中,而不再担任治理百姓的文官体系要职。

    文官一系的改革比较麻烦,远不似控制力更强的军方简单,有些在他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甚至不需要一刻钟就能决定的人事安排,他们可能会争吵了好几日。

    五万大军率先前往陈留郡,董虎却需要处理一些后勤辎重事情,而且舆论战也需要一些时间酝酿,所以他暂时不着急。

    他不着急,曹操却鼻孔冒烟了,尤其是刘月、刘妍两位公主跑到了陈留郡后,逃入南阳郡的遭难家族那个哭诉就别提了,整个兖州也因两位公主的到来而动荡不安,气的曹阿瞒每每指着雒阳方向大骂……

    “砰!”

    曹操又一巴掌重重拍在桌案上。

    “短视粗鄙之流!”

    曹操气的肚子疼,雒阳五万精锐步骑已经杀到了面前,偏偏袁绍却置若罔闻。

    “呼呼……”

    “临洮小儿……真当操怕了你不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