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节 群贤毕至 五-《旅明》


    第(2/3)页

    记忆中的泥地,不知什么时候已被换成了青石板地面,而且和外间那所码头一样,板缝间同样是用一种灰色的细泥捻缝,青石板被铺得致密平整,宛如平镜一般。

    这条街令杜德伟惊奇的地方不但有地面,还有其他方面:街头有茅厕,街面上有穿着短号褂的老头在不停洒扫。整条街干净齐整,就连大街小巷必备的乞丐在这里也不见踪影。

    三人就这样沿着既熟悉,又陌生的街面走到了头,然后杜德伟就看到了此行目的地:一家名叫“海东商行”的铺户。

    这里的情况又和杜德伟记忆中的场景对不上号了:原本高矮错落的一排铺户,现如今已经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一溜7间形制相同的大门脸。

    这7间大铺面全是一水的红砖砌就,外墙用石灰刷得雪白,气派不凡。除了头一间的门匾上用金字写着“海东商行”之外,其余几间铺面的门口,还分别立着漆牌,上书“海运”,“批发”“劳工”等等一些业务种类。

    而大批的马车和轿子此刻正停在商铺门前,不少穿着绫罗,带着下仆的商人和管家模样的人,正在几间商铺里穿梭来去。

    杜德伟见到如此喧嚣的场面,不由得眉头微微一皱。他现在可是一身渔家打扮,贸然进去找人,指不定会闹出什么麻烦。于是他并没有上前,而是带着随从继续往街尾逛去生意再好,也总有下班的时候。

    不想三人没走多远,便又见了一处西洋景。

    7间大商铺原本的位置就在船行街的街尾,旁边则是感业寺和一处石碑场。

    现如今占地几十亩的感业寺早已没了踪影,连带着寺里的秃驴也不知所踪。

    而那处摆满了半成品石碑的场地也同样如此。原本这里还有个令杜德伟印象深刻的胖刻碑匠的,此人和他是本家,也姓杜。令杜德伟难忘的是,那杜胖子总是苦着脸,逢人就说:“唉,今年老爷们活得都康健,这生意没法做了”

    取上述两地而代之的,是沿河的大片露天货栈。而最令三个乡下土包子感到惊奇的,就是货栈外的铁丝了。

    两米高的铁丝,固定在每隔一段距离就砸入地面的粗木桩上,长长得顺着船行街一侧延伸了出去,将五惠河沿岸规划出的货场和外界隔离了出来。

    当杜德伟惊奇地来到铁丝前伸手去抓拉时,一旁早有那看热闹的闲汉露出了鄙视的笑容:又来了三个乡下土包子。不久后,沿着铁丝巡逻的货场护卫也走了过来,二话没说就隔着铁丝给了杜德伟两棍:“滚,弄坏了抓你去作工赔钱!”

    三个穿着渔夫打扮的土包子就在一片哄笑声中被赶走了。

    当然了,杜德伟并没走远。他只是往前走了一小截路后,便住了脚,然后隔着铁丝眼,观察起了货场。

    原本是感业寺大殿位置的土地上,此刻早已被推平压实,并且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碎石。大片由方石垫起来的厚木板上,垒满了一垛垛的水泥袋另外,一些堆着石灰和沙子的地块上,还搭建了竹棚。再往远处,便是一垛垛整齐的红砖。

    而就在被铁丝隔开的货场门口,大批的匠头和管家模样的人正在一排木桌前和帐房们在讨价还价。成队的苦力正推着小车,将货场里的水泥,红砖,石灰这些运到河埠头那里有一串小船在规规矩矩地排队等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