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陈群又来了-《三国得到宝物就变强》

    陈群快马加鞭,一路疾驰向襄阳赶去,半路经过宛城的时候,特地去见了夏侯惇和荀攸一面,传达了曹操的命令。曹操令夏侯惇和荀攸在得到曹仁回归的消息后,立刻做好进攻穰城的准备。

    夏侯惇自从将大军驻扎在穰城附近后,便一直在侦测地形,打造攻城器械,还想方设法大致推算出了穰城守军的数量。他还数次派兵到穰城下进行挑衅,但对面一直紧闭城门,不出来应战。

    荀攸对夏侯惇说道:“夏侯都督,穰城背水靠山,易守难攻啊,那张武肯定是在利用子孝来拖延时间,城中肯定也做好了防御准备。那老将黄忠虽以前名声不显,但勇冠三军,曾长期与江东作战,经验也是十分丰富。还有徐庶此人,通晓兵书,富有奇谋,其才不下于我呀。这穰城恐怕不好打,短时间之内只怕拿不下来。”

    夏侯惇说道:“量一小小穰城,如何能挡我十万大军。据探子回报,那穰城内一共只有一万战兵,新来的五千兵都是些没上过战场的辎重兵,水上那三千水军又不敢上岸。我们就算伤亡大一点也不要紧,只要能快速拿下穰城,然后就可以进逼樊城了。”

    荀攸盘算了一下,夏侯惇说的也有点道理,毕竟兵力差距很大,穰城虽然占据地形优势,但其南面也比较开阔,只要将大军展开,先以投石车破坏其城防,然后再大军一拥而上,就靠堆人命也能把穰城给推平了。要是他们敢出城反击那就更好了,可以让这些南方人见识一下骑兵的厉害。

    只不过,夏侯惇和荀攸都没有料到的是,城中虽然守军不多,但守城器械却十分犀利。城墙上已经架起了一架架守城弩,这玩意射程远,射得准,可以专门照顾那些冲在前面的带兵将领。除了守城弩之外,还有专门用来摧毁敌人攻城云梯的撞杆,用来推到对方梯子的叉竿,还有外号“留客住”的夜叉擂,可以投到聚集在城墙下的敌人群中,反复碾压敌人,还能收回来。

    城墙上还堆满了石头、木块、箭矢,城中还积蓄了大量从襄阳运来的火油、金汁等守城利器。当然,威力最大的还是那一排排投石车组成的投石方阵,尤其是面对地形开阔的城南方向,已经布置了不下一千辆投石车,每一百辆编为一个小组,便于指挥。

    黄忠刚巡视完城防守卫情况,正站在城墙上望向远处曹军大营。这几天那个一只眼的夏侯惇一直派人来城下挑衅,还指名道姓让黄忠出去比试比试。黄忠这一大把年纪了,什么没经历过,还会在乎什么挑衅吗?尤其是一箭射死一个骂的最凶的曹兵后,对方也不敢离得这么近骂人了。

    见徐庶也来到城墙上,黄忠说道:“元直来了,布置的如何了?”

    “黄将军,城南方向和城东方向的投石车已布置得差不多了,再有几天就可以全部完成,城西方向也布置了少量投石车。大都督真是天纵英才,这投石车经过一点改动,竟然有那么大的威力。”他可是经历过江夏守城战的,对这新型投石车的威力和作用有亲身体会。

    “我对大都督也是十分敬佩,有这么多投石车助阵,我看那个夏侯惇舍得死多少兵!”黄忠对张武不但敬佩,心中也是充满感激的。他以前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即将老死于偏僻之地的老兵,是张武给了他出名的机会,还毫不犹豫地让他担任一军主将,现在又把穰城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他把守。只要打赢了这一仗,他就真的扬名天下了。

    这天下能有几人可以作为一军主将与曹操十万大军相抗衡?那夏侯惇也是天下闻名的名将了,随曹操灭掉袁术、吕布和袁绍等天下数得着的大诸侯,但以前谁认识黄忠是谁?

    黄忠暗下决心,此生必将誓死追随大都督,没想到自己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有扬名天下的机会,就算拼掉这条老命也值得了!

    陈群又来到了襄阳,带来了天子诏书和张武想要的方天画戟,并在州牧府当场宣读了天子诏书。

    刘琦和张武接诏后,都十分高兴。对于刘琦来说,得到朝廷的承认,他这个州牧就是合法的,就是名正言顺的,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继承了父亲的基业。而且刘琦作为汉室宗亲,对这方面也是十分看重的。

    而张武得到了朝廷的正式任命,一方面他作为荆州最高军队领导者的身份得到了正式确认,荆州世家大族可以更好的跟他合作;另一方面不管他以前出身怎么样,现在则是朝廷和天子正式承认的官员,而且还是级别比较高的武将,这在比较看重身份地位的东汉末年,还是有点作用的。

    像曹操手下的大将臧霸,也曾经杀官造反,沦为盗贼,后来投靠了曹操,屡立战功,最后被封为镇东将军,还被封侯。还有张燕,号称“黑山贼”,曾是黄巾军出身,后来投靠了曹操,被曹操封为平北将军,也被封侯。

    可以说,在东汉末年,出身虽然还是很重要,但经过连年征战,世族门阀的势力也被打击的不轻,尤其曹操一直大力提拔重用寒门之人,还下了一道命令,唯才是举。到了三国时期,出身如何对人才的限制已经减轻了不少。

    其实这个年代,当权者就是放开限制,不限出身,只要有学问有本事都可以当官,那些寒门子弟或普通百姓也比不过世家子弟,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的垄断。

    从春秋、战国再到三国,直至唐朝完善科举制度之前,历史上稍有名气的人物,大都是出身名门贵族的。刘禹锡也曾说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就是因为这些世家大族垄断了知识,平民百姓接受不到教育,连字都不识,怎么去跟他们竞争?

    怎么垄断知识呢?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生产力不高,知识都是记载在竹简上的,流传不广,平民百姓接触不到。另一方面是,就算平民百姓有机会接触到了记载知识的竹简,但他看不懂,那些知识需要老师来讲解才行,你没钱交学费谁给你讲解?

    有些知识还是各大家族口传心授的,根本不外传,比如很多武将亲身实践总结的带兵打仗的经验,只会传授给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