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超凡脱俗的姚总-《春风1991》


    第(2/3)页

    姚远没什么不满意的,便不再打扰他们的工作,但姚远依然全程跟着,还有基建办公室的几个干部。

    那一边,俞永安走到何雪莉边上,道,“你见过他这么认真的时候吗?”

    “没有。”何雪莉笑着摇头。

    俞永安摇着头说,“我记得第一次大危机是南港市府要强行接收宝马汽车厂的时候,那么危急的情况下,他都没这么认真过,该喝酒喝酒。”

    “宝马汽车厂那件事不算什么。”何雪莉说,“色丹油田那一次才吓人,他一样没有丝毫的紧张。”

    俞永安道,“就是去年差点没打出油那次吧?”

    “是的,每天几百万美元地扔下去,钻井位置打到了色丹浅海的边缘了,只看见些油花,秦总和苏总都急得要跳海了。当时阿联酋方面、西方几大石油公司、油服公司的人都跑到平台上施加压力了。后来是阿远力排众议顶着巨大压力支持秦总提出的冒险计划,一下子打出了一口日产10万吨的浅海油井,让那些等着看我们笑话的鬼佬大跌眼镜。”

    何雪莉当时并不在平台上,但是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她都非常清楚,而且她当时在后方基地主持后勤和外联工作,说起这件事情,不仅仅以姚远为傲,还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这个纪录是华夏人创造的。

    俞永安当然也没有在现场,对他来说这是一大遗憾。东方石油在色丹海打出了日产10万吨的油井的整个过程,被全世界的媒体作为年度最重要的新闻题材进行连载报道。

    国内的报纸更是深入挖掘,如经济日报、石油日报,更是连续半个月以头版头条的方式对东方石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挖掘了感人事迹,如第7钻井队队长古培强,成为了继王进喜之后的又一位石油系统涌现出来的模范,大量的记者随后向前追溯到了东方石油刚成立就参与西伯利亚石油开发的时期,发掘出了大量可歌可泣的事迹。

    随着《人民群众日报》、《华新社》、《实事求是》等中央级报刊的重点报道和央台以经济领域重要新闻、三十分钟专题报道等方式播出之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东方石油打败了洋鬼子成了世界第一。

    老百姓不懂什么叫做企业规模第一,也不懂日产10万吨到底是什么概念,他们只知道在每天产量上,咱们华夏的石油公司做到了世界第一,这已经足够了。

    1993年申奥失败之后,国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而1994年东方石油创造出来的世界纪录,对于曾经每一滴石油都需要进口的华夏来说,对这段历史仍然记忆犹新的华夏人民来说,无疑是一次扬眉吐气的时候!

    看看,这就是我们华夏!

    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去年年底,苏建民以东方石油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身份从人民大会堂领回了一张奖状——1994年全国优秀民营企业。这个评价是专为东方石油设立的,东方石油是唯一一家,与国营企业站在了同一阵营。

    在这些情况之下,姚远的表现和反应一如既往的平淡如水,颇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在俞永安和何雪莉这些二级集团公司负责人、总部机关高管的眼里,姚大老板是有些没心没肺的,你就没见过他有过真正认真的时候,举手投足之间开着玩笑就把事情做得妥妥当当的。

    可是眼前的姚远呢,真的把自己当基层干部了,用从来没有过的认真态度做这一份工资只有三百多块的工作。

    如何不叫俞永安费解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