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教诲-《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3)页

    实岁不过十九岁的孔彦缙根本还算不上奸猾,而且三年前,一篇本来想要邀名的文章,因为将蒙元列为正统,遭到了大怒的朱棣除爵。

    这让刚成年的他遭受了重大打击,做人就更是低调了起来。

    孔公卓他们身为长辈,虽然不想在几个锦衣卫面前认怂,却名不正言不顺。

    而且,让他们在背后耍阴谋诡计可以,直接对刚锦衣卫,他们拉不下这张脸。

    何况,他们现在还寄希望京城的太子,希望能够通过太子化解这场风波。

    为了两个偏支,让主支陷于险境,他们也没有这么大的勇气。

    所以几人面对姜万利三人,虽然表现的极为不忿,却也只能接下圣旨。

    接下圣旨,也就代表了他们认可了朝廷对两家的处置,但是如何押送两家人去京城,这件事还有的谈。

    孔家的爵位虽然除掉了,但是依旧是大明一等世家,哪怕是旁支的老幼妇孺,也不能任由外人凌辱,看了笑话。

    所以,孔家用他们的不抵抗,来换取有限的尊严。

    姜万利的目的只是将两家人押往京城,怎么押送朝廷没有限制,他也不会在这方面为难孔家。

    所以,两家人三十余口被从房子里面请出来的时候,海军将士都是以礼相待,将他们请上了马车。

    马车抵达济宁,然后会换成船,这些人一个也不会受了委屈。

    只有孔公道,孔功德两人因为是钦犯,没有这么好待遇,被单独关押在两辆马车中,象征性地被绑了起来。

    沈厚友孔家这个招牌,不管老幼妇孺都表现的格外镇定,只有几个不懂事的孩子被吓哭,但是也很快在大人的安抚下安静了下来。

    接下来,就是查抄家产了。

    虽然孔家名义上的粮铺是他们在负责,但是身为旁支,他们也就是两个白手套,在他们家里查抄的金银并不多,还不到万两白银。

    锦衣卫想要将那些家什一并查抄,被孔公卓拿出了五千枚银币,赎下了那些家什和摆件。

    临到午时,锦衣卫和海军在孔家还被款待吃了一顿饭,这才离开了曲阜。

    而在他们离开之前,早就有人快马加鞭,一路向京城快驰。

    所有人都知道,孔家这次是绝对脱不了责,但是也没有人把这件事看的太重。

    对孔家来说,因为控制粮价,抵制南洋稻米,这次被皇上记下了,大不了就是花钱的不是。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对孔家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这种事过去也不是没有做过,只不过没有像现在这样大动干戈。

    这背后最深层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大明现在不缺粮。

    以前的时候,哪怕是朝廷,也要靠他们这些大地主,大粮商才能拿出粮食给百姓吃。

    但是现在,多了一年三熟的南洋稻米,最起码不会让百姓挨饿。

    这也是朝廷可以直接毫无忌惮对他们下手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他们这些人必须要跟朝廷掰一回手腕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士族才是皇族统治的中间阶层,现在皇上想要抛开他们,直接恩泽万民,这让他们如何自处?

    而且,他们没有了被皇上利用的价值,以后只会越来越不受重视。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从南洋运粮,就是伤害了大明的统治结构。

    粮食价格低,百姓不愿意种地,地价下跌,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士族,更会影响到大明的统治。

    可惜的是,朱棣这个马上皇帝根本想不到这里来。

    幸好,他们还有太子。

    虞谦是在傍晚的时候接到了消息,姜万利顺利地押送两家回了兖州。

    这让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孔家没有一点动作,就让人把人给带走了?

    要是早知道这样,他何苦躲在兖州,让这么一个大功劳落在了姜万利的手中?

    不过,虽然有些后悔,但是现在让他去孔家带人,他也不敢去。

    他不是武将,不是锦衣卫这些鹰犬,他是响当当的进士出身的文臣。

    如果是他去孔家抓人,恐怕子孙后代都要被文人们指着脊梁骨骂。

    所以他宁可不要这个功劳,哪怕这个孔家的所作所为让他觉得该杀。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圣人之后啊!

    但是对马德钟来说,幼年时期在他心目中一直有着无比神圣形象的孔家,却已经完全破灭。

    以前的时候,他总喜欢跟他人显摆自己是曲阜人,与孔圣人是一个地方的人。

    可是这个圣人家族带给他的不是荣耀,而是耻辱。

    爹娘尸骨无存,让他觉得自己与家乡已经完全没有了一丝关系。

    虽然这次马家的几家族人见他现在成了太孙亲军的把总,一个个都贴了上来,但是他们给他的印象让他觉得恶心。

    仅仅为了二两银子,他们就放弃维护一个家族族人的坟茔,甚至连尸骨都不屑去代为收敛。

    这不是族人,这是仇人。

    如果按照他以前在水匪窝里的脾气,他恨不得拿起刀枪,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杀个干干净净。

    但是如今他是太孙的亲军,他不能任意妄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