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蹇义虽然拿到了这个位置,但是他不知道暗地里做了多少许诺,舍弃了多少利益。 慢慢他会发现,这个位置虽然荣耀,但是却如同坐在火山口啊! 等蹇义奏完,朱棣显然已经受够了,迫不及待地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以夏元吉为首的其他文臣都俯身下去,齐声道:“臣等无异议。” 朱棣问一遍还不算完,这种政策性的规则制定和确定,都需要连问三遍,所有的大臣们都同意,这才算是通过。 当然,第二遍和第三遍不用朱棣亲自来问,而是王彦代劳。 王彦连问两遍,大臣们又连续回了两遍没有异议,这件事就正式确定了下来。 朱棣这个时候点头说道:“既如此,初六日大朝,商议具体议事规则的细节确定与议事范畴。” 众人齐声应是,但是蹇义的眼神有些疑惑,议事细则还好说,什么叫议事范畴? 不是朝廷所有事都纳入议事规则的吗? 他还待想问个明白,却听朱棣又道:“诸位爱卿,乙亥年已过,庚子年将至。新春期间,京城烟花爆竹需要防范,应天府尹和五城兵马指挥使何在?” 应天府尹依旧是顾佐,此人虽然称不上才华出众,但是能在首善之地处理好各方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份处事能力可谓是冠绝京城。 朱棣原本很欣赏他的能力,想把他提到刑部尚书,取代吴中,却找不到人能接任他的职位,所以如今给他挂了一个尚书衔,却依旧领应天府尹的差事。 他与五个指挥使一同登上了大殿中间的御道,向朱棣躬身。“臣在。” “京城安全就交于你等,新春期间加紧防范,不可怠慢。” “遵旨……” 朱棣点了点头,勾了一下手,王彦手捧一份明黄的圣旨就来到了朱棣的侧前方,打开了圣旨。 这份圣旨是对一年工作的总结,选择性地提几件今年发生的大事,包括朱瞻基下西洋回来赚了众多金银。不过具体的奖励,就要等到明年各部都清算好收获之后才进行。 另外勉励诸位大臣一番,来年再接再厉,这永乐十七年就算结束了。 从今天开始到大年初六各衙门都放假,不过大年三十的晚上,还要进行祭天拜祖仪式。 虽然只放假七八天,名义上初六就开始开衙,但是还互相轮流值班。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年才算过完,所有官员正式上班。 蹇义的心里虽然还有些疑惑,但是也没有当太大一回事。 既然已经确定建立议事法则,那么常朝该如何进行,大朝会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事需要由皇上决定,什么样的事大臣自己就能决定,这些都要讨论。 反正大势已定,有什么问题,也等到来年再议吧! 与已经平静下来的蹇义不同,大部分文臣的心里依旧平静不下来,虽然在寒风中冻的瑟瑟发抖,但是他们的心里却犹如一团火在燃烧。 皇上能够允许他们自行议事,这就是巨大的“进步”!对未来,他们更有信心了! 蹇义的心中总是有些不踏实的感觉,却又不知道这种感觉究竟从何而来。 这几日,为了这个议长之位,他做出了许多口头承诺,也答应了不少人事变动,恐怕是这些事让他有些不踏实吧…… 诸位堂官回到了衙门,就宣告了这个好消息,然后安排封印,关衙。 而在皇宫中,朱棣看着朱瞻基写出来的战前筹备计划,陷入了深思之中。 这不同于他之前看过的任何一封奏折,也跟他期待的想看到朱瞻基写出一份详细的备战计划完全不同。 他对西北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兵力做了详细的汇报。 他也对大明每个高级将领的履历都做了详细的了解,通过各种实证,生活环境,家族环境,来证明这个将领的性格与打仗的优缺点。 这方面是他比较满意的,而且看到这些,每个将领能够承担什么样的任务,他都一目了然。 但是朱棣想看的,比如朱瞻基在行军打仗谋划,行军路线策划,后勤补给方面的安排等等,并没有给出任何自己的意见。 就在朱棣觉得有些失望的时候,他看到了资料最下面的东西,也是这份东西,让朱棣陷入了强烈的震惊当中。 《权力的平衡》。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朱棣还觉得有些可笑,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连什么是权力恐怕都还没有搞明白,就会纸上谈兵了。 可是继续看下去的时候,朱棣完全被吸引住了。 在这份资料中,瞻基对大明自建国开始到现在,文官,武将,包括宦官之间的权力平衡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 他写了父皇当初为什么要杀死功臣,写出了父皇为何要用宦官制约武将,也写出了父皇为何明知儒家不可信,还要重用文臣。 他也写出了自己为何重新启用锦衣卫,为何重用宦官。而以后的皇家应该怎么来掌握大明文臣,武将,宦官之间的平衡。 文臣的发展将会随着大明的蒸蒸日上而越来越庞大,如何区分文臣与儒家之间的关系,如何遏制文臣在政治方面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更让朱棣惊讶的是,他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保持三大统治阶层之间平衡的可能性,这是朱棣这个皇上都几乎没有想到过的。 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知道要扶持宦官帮助武将压制文臣,却从来没有想过因为宦官的崛起,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