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零章 试验-《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3/3)页
朱瞻基前世搞过工业升级,知道铁的熔点是1535度,钢的熔点1515度,只有达到这个温度,铁分子才能完全融化,去掉杂质。
但是现在看来,这三百度的提升,是极为困难的。
如果炉温能达到一千五百度以上,可以直接生产出合格的枪管,炮管,以及各种高强度钢材。
但是现在,利用铸铁来加工出来的枪管,炮管,加工出来以后,还需要经过多道程序的淬火工序,才能得到合格的枪管。
世界炼钢历史的发展,在原本的历史中,要到十九世纪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合金钢的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
朱瞻基想要提前五百年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他不用一步步摸索,试验,因为他知道最合适的方法。
炉温的提升,除了焦炭的热度,其次就是氧气的供应。
在这个时代,想要让人们意识到空气是由不同气体组成的,就非常困难,更别说提取空气了。
但是有一些事情必须要从现在就开始做起,只有有了一,以后才有无限可能。
所以在元宵节之后,朱瞻基就给化学研究院下达了一个命令,让他们弄清楚孔明灯上天的原理。
但是,窗户纸没有捅破的时候,一道模糊的命令只会让人们无所适从,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又什么意义。
所以在命令中,朱瞻基直接作出了判断,写道:“在灯下点火,灯就能够上升,这说明在点火之后,灯的重量,变的比外面的空气还要小。但是当灯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重量相等。灯火熄灭,灯就会摔下来,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人呼吸空气,这些空气滋润了我们的肺,也提供了我们需要的养分。为什么在树林里觉得空气清新,在冬季燃烧了炭盆的屋子里却呼吸困难?那些墓穴里面的长明灯,为什么都会没有烧完灯油就熄灭,这个里面都应该有着一定的联系。”
虽然在命令里面,朱瞻基让人研究空气究竟是什么组成的,但是光凭想象,是不可能研究出任何结果的。
所以朱瞻基也让自己的老丈人马致德帮自己做了几个琉璃的的杯子和瓶子,准备给所有人做一次试验。
他第一世在上学期间就是一个学渣,知道的化学试验并不多。但是用两个相连的密封的瓶子,用水和燃烧来压迫水位,用压水机的原理来解释压力,这些还是没有问题的。
陈诚虽然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人才,但是他从来不认为道士们炼丹就能形成一个学科。
所以化学研究院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这些道士和少数几个染色方面的工匠,都还是被集中在钢铁研究院里面工作,并且没有什么硬性的研究任务。
这些人反正有了朱瞻基提供的研究资金,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挑剔,也没有觉得委屈。
接到了朱瞻基的命令之后,他们都有些傻眼了,因为朱瞻基提出的问题他们都知道,甚至是日常就能见到的,但是要让他们说出其中的道理,却没有一个能说的出来。
这几日他们也是慌作一团,到处翻书,问人,想要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他们也准备好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答案,想要等待朱瞻基的大考。
但是朱瞻基来了之后,只是粗略问了一下众人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状态,然后就让人拿出了一些琉璃的瓶子和铜管,还有一些他们日常见到的红磷,胶水。
除了朱瞻基,也没有人知道他拿出这些东西干什么用,所以他只能自己动手,准备来给他试验。
(哪几个试验还没有想好,各位书友有什么建议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