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办事时的心计学-《每天学点心计学大全集》


    第(2/3)页

    这是一场令史家扼腕的惨败。经此一役,雄霸北方的曹操永远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83万雄兵压境啊,却在一夜间被蜀吴兵打败了。曹操从一个统兵近百万的主帅变成仓皇逃命的走卒。但败走途中,他却笑了。

    乌林,树木丛杂,山川险峻,操仰天大笑不止。众将问何故,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诸葛亮无谋,周瑜少智。若是我用兵,先在此处设下一支伏兵,吾辈只得束手就擒矣!”一语未必,两边鼓声震响,赵子龙来了,好一阵掩杀,曹操仓皇逃得性命。又行一段,却听他再次仰天大笑。众将问何故,操曰:“吾笑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在此也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得逃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喊声四起,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一人横矛立马,正是燕人张翼德,自然又是一阵掩杀。操迤逦奔逃,终于逃到华容道上,曹操第三次仰天长笑。众将皆惑,曹操说:“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关云长来也。

    曹操一次比一次笑得勉强,但也显示出他山穷水尽之时也不会绝望的心态。曹操是一个从不肯认输的人,这性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人失败了而唉声叹气,可能再也爬不起来;只有像曹操那样不肯认输,才有可能败中求胜,反败为胜,做到今日失败明日胜利,一时失败一生胜利。

    首先,曹操要用笑声来驱除失败的痛苦,为垂头丧气、失魂落魄的手下打气。其次,曹操通过讥笑周瑜、诸葛亮“无谋”“少智”,来掩饰自己的失算,维持自己在精神上的优越感,以求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同时,这笑声显示出他不愿意认输,不会从此一蹶不振,决心东山再起,日后再与周瑜、诸葛亮决雌雄的英雄气概。曹操的笑声,是大丈夫的笑声,是真正的英雄的笑声。他简直把战争当成了艺术,虽然输了,却还在为对手的作品的不尽完美处感到遗憾,直到三笑笑出了三支兵马,才消除了他的遗憾。

    尽管他一溃千里,但他还能不为失败而丧失雄心壮志,非大英雄岂能如此潇洒地笑对人生?

    笑,也可以说是曹操的一种“威慑力量”。关键时刻大笑,可以使人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三国演义》第四回写董卓专权,汉朝社稷危在旦夕之时,“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随后“众官皆哭”。这时,“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一笑,显示曹操高人一筹,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设想,曹操如果不笑,而是和满朝公卿一起哭个不停,他能引起大家的佩服和敬重吗?

    宰相肚里能撑船。面对困难与挫折,面对惨淡的人生,开怀大笑正是胸怀广、度量大,能容人、能容事的表现。

    第9章求人办事诱之以利

    兴趣、利益诱惑法

    人们在办事时,对方能不能答应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帮助你把事情办成,关键在什么?关键在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心理世界是怎么想问题的,就决定了他对你提出的事是给办还是不给办。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怎样想一件事情完全是外在情趣和利益诱惑的结果。他对a感兴趣或者想从a那里获得一些东西,他就会说对a有利的话,也会做对a有利的事;反之,他便具有原始的不自觉拒绝的心理。所以,人们在办事时,要想争取对方应允或帮忙,就应该设法引起对方对这件事产生积极的兴趣,或者设法让对方感觉到办完这件事后会得到自己感兴趣的利益。

    很显然,人们对什么事有兴趣或认为做什么事会有满意的回报,就会乐于对什么事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资金。这种办事方法就叫做兴趣、利益诱惑法。

    利用兴趣、利益诱惑法必须让对方感到自然愉悦,深信不疑,大有希望。只有利用兴趣或利益把对方吸引住,对方才肯为你的事付出代价。

    兴趣、利益诱惑法在具体运用时也有一些小窍门。

    1.用兴趣让对方跟着自己

    利用那些新颖的东西来引起对方强烈的注意,引起对方的好奇心,使对方常常情不自禁、穷追不舍地要弄个明白。这时对方就会对你产生强烈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跟你“黏”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可能会被你牵着鼻子走了。

    但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很谨慎地根据对方的经验、兴趣,而设法接近对方时,除了拿出“新颖”的东西之外,还得掺和着一些对方“熟悉”的成分即与对方的经验接近的东西。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不但要抓住对方的注意,还必须把握住对方的注意力而使对方折服。

    2.诱之以利让对方感觉到希望的牵引

    吊人胃口,也可以说是“利而诱之制人术”,是“诱之以利,将欲予之,而先不予”,让想要得到利益之人长期生活在隐隐约约的希望之中。这样,就会让这个抱着希望的人死心塌地地为你办事。

    这一心理规则能够给要办事的朋友一个很好的启示:首先,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刺激起对方的欲望,暗示只要能办成事,好事就在后头,并不时地给些甜头,让他相信你所说的并非是一句空口大话。于是,在不断的刺激下,他的欲望也就被挑了起来,这时就是你牵着他鼻子走的时候了。

    而资本全在自己开发,一无所有本身就是资本:你有宝贵的生命,你有一个发达的大脑,你有无牵无挂的潇洒。于是,你会根据那时那刻的种种条件设计出一个最有效的办事方案,付诸行动,保证你能成功。

    此外,我们大可不必有求于人便感觉低人一等的被动消极想法,而应利用本身的资本去吸引他,去打动他,这才是办事的最高境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古时候,孟尝君田文受国君宠爱时,一大批人投奔到他的门下,最多时食客有好几千人。后来,国君对他起了疑心并撤掉了他的职务,他只好离开国都,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几千个平时口口声声仰慕他、愿意终生追随他的食客,一下子走得没影了,只有一个名叫冯的人愿意继续跟着他。后来,在冯的策划下,国君重新信任田文。田文官复原职,那些当初弃他而去的食客,都表示出很懊悔并想继续追随他的意思。田文恨恨地对冯说:“他们当初弃我而去,现在还有脸回来?谁好意思走到我面前,我一定要将唾沫吐在他脸上!”

    冯劝道:“一个人富贵了,宾客自然多;贫贱了,宾客自然少,这是必然的道理。以前,人家争先恐后地投奔您,是因为您这儿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后来他们离开您,是因为您这儿已经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田文恍然大悟,心里的怨意顿消。后来,那些食客陆续前来投奔,他一如既往地接待他们,并且毫无芥蒂。

    不少人认为,真挚的感情必须超脱利益关系,否则就不纯洁了。

    其实,从广义上来说,利益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其他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势、才能、相貌、品德、力量、健康等都是有形或无形的利益。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一定是喜欢他拥有的某种利益,要想得到超越利益关系的“纯洁”的爱,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个漂亮姑娘会爱上一个穷困潦倒、胸无点墨,还有酗酒和赌博等恶习的老叫花子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从单项利益来说,爱财或爱才并无差别。认为爱财就趣味低,爱才就品位高,不过是酸文人的片面之词罢了,人们真正追求的还是综合利益。女孩的梦中情人是白马王子,男孩的梦中情人是白雪公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子和公主能满足他们所需求的利益。

    某些人不管自己这方面是否有值得爱的地方,便要求得到对方超脱利益关系的真爱,是不现实的。如果问爱他们什么,他们会说:爱我的心。但是,如果他们的心里没有善意只有恶念,没有温暖只有冷酷,没有宽厚只有自私,又有什么可爱之处呢?

    所以,超越利益关系的爱是不合逻辑的,推断起来,它的结论是:“因为是我,所以你应该无条件地爱我。”这是小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适合现实的成人世界。

    大人物都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因此他们也从不要求别人无条件的爱。要求别人无条件的爱,就像买东西不给钱一样,是不合理的。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有值得别人去爱的东西,那么我们才将永远不乏别人的爱。

    利益均占,一荣俱荣

    美国南部某州,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南瓜大赛。有一位农场主年年都夺得金奖,而且每次得奖后,都会把种子分给邻居。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好心,他说:“我这样做其实是在帮自己。为什么呢?如果别人家的南瓜品种很差,蜜蜂在传花授粉时,势必会使我家的南瓜受到污染,这样就培养不成优质南瓜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无论你如何努力发展自身能力,都比不上三个以上的人合作产生的力量大。如果你想要取得成功就要设法帮助身边的人一同强大起来,而不是削弱他们以显示自己。所以要想合作制胜,就一定要培养“利益均沾”的理念,抛弃“独享其功”的思想。

    有一位男士,从小成绩优秀,考试总是班上头一名,大家都夸他将来一定大有出息,只有他的班主任摇头表示这个孩子将来不一定有出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竞争心理太强,而且比较自私。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想请教他,他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敷衍应付。因为他不愿为别人花自己的时间,而且总是担心别人超过自己。

    老师劝他:“全国有几百万考生,你的竞争对手不是你的同学,而且帮助同学并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在给同学讲解问题时,也会加深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对老师的话,他置若罔闻。后来他考上了一所著名大学,毕业后供职于一家大公司。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十年过去了,他并未表现出有出息的样子。因为他老是将身边的同事当成竞争对手,没有合作意识也没有合作能力。他从不跟同事分享信息和经验,人际关系也很糟,工作也没有起色。很多能力不如他的人都升职了,他却总是得不到重用。

    小人物并非都是没有能力的人。他们的问题是,只追求自己的成功,不管别人成功甚至不希望别人成功,所以他们不能将自己的能力跟团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获得升华。

    我们需要切记的是,只有优秀的团队,没有优秀的个人。处在一个失败的团队,个人再优秀,也是失败者。所以,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如何成功,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帮助他人、帮助团队获得成功。

    孙武“率三万军,横行天下无敌”,不是他自己有多么神勇,而是他懂得用上乘兵法约束部下,使团队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项羽不愿学剑法,要学“万人敌”的本事,因为他知道,虽然自己天生神力,能举千斤重鼎,对付三五十个人不成问题,但遇到千军万马也还是没戏。

    毛泽东也是一个合作专家,他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体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合作制胜的思路。他最喜欢用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其一部”的战术,就是典型的“靠合作取胜”。即集合自己的优势力量,打击敌方合作意识薄弱的冒进者。

    总之,合作意识、分享意识是一个想成功的人所必须具备的。

    投其所好,巧灌“迷魂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在南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一次,美军攻占了一个日军驻守的岛屿,日军残余部队退缩到一个山洞中负隅顽抗。美军喊话让他们投降,并许诺优待他们,决不伤害他们的性命。但日军不为所动,继续朝洞外开枪。因为他们满脑子武士道思想,不像美军士兵那么爱惜生命。

    这时,一位美军士兵开玩笑说:“如果投降,可以带你们到好莱坞瞻仰女明星的风采。”话音刚落,枪声便停了。接着,日本兵一个个爬出洞穴缴械投降了。

    那位美国兵真是说到点子上了,这群日本兵不怕死,但却仰慕明星。听说能有机会见识神话般的女明星,便又有了生的欲望。后来,美军司令部为了维护信誉,真的安排他们到好莱坞一游,让他们大饱眼福。

    有一句话说得好:“了解人性人情,你就无所不能。”了解对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渴望什么,害怕什么,你就能控制对方的心情,牵着他的鼻子走了。

    人的正常心理是:尽量逃离自己害怕的事物,而趋向自己渴望的事物。你只要知道对方害怕什么,喜欢什么,并施展适当的手段,你就能拿住他的七寸。

    懂得控人之术,能使对方像喝了“迷魂汤”一样,随着你的指挥棒转。下面介绍就两种“灌迷魂汤”的技巧。

    第一种是,调动对方内心的欲望。人的欲望不尽相同,根据不同对象,找出他心中最渴望的事,重点突破,就能撕开他的心理防线。

    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共性。就个性而言,就要根据具体对象来考察,没有定规。要调动对方的欲望,最好从个性入手,探知他心中最渴望的东西,并提供恰如其分的诱饵,然后他就会上钩。

    第二种是,找准对方的兴趣点,投其所好。投其所好就是关注对方的兴趣,从对方的兴趣出发,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投其所好,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沟通手段。它需要调动你的知识、才能,向对方发起心理攻势,直至“俘获”对方的心,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孔子的弟子子贡游说四国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春秋时,齐简公派大将国书率大军进攻鲁国。实力不济的鲁国岌岌可危。子贡自告奋勇,决心以三寸不烂之舌拯救鲁国。他知道国书与齐相国田常是政敌,于是,他来到齐国,对田常说:“忧患在外面,应该先攻弱敌;忧患在内部,应该先攻强敌。你现在让国书去攻打弱小的鲁国,不是让他建立功劳,培养势力,削弱你自己吗?”

    田常一听有理,忙问怎么办。子贡告诉他,应该让国书去攻打强大的吴国。田常为难地说,齐国大军已向鲁国进发,中途改道进攻吴国,没有道理。子贡表示自己可以为他找到理由。田常欣然应允。

    子贡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吴国。他知道吴王夫差野心勃勃,做梦都想称霸天下。于是,他对夫差说:“假如齐国吞并鲁国,实力增强,必然转攻吴国,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伐齐。这样大王不但可以获得扶助弱小的美名,又可向诸侯显示实力,称霸天下指日可待。”

    夫差一听就动心了,可他又担心大军出发后,越国会趁虚而入。子贡表示愿意为他解除后顾之忧。他知道越国跟吴国有亡国之恨,时时图谋复仇。于是,他来到越国,对越王勾践说:“心中的图谋被敌人知悉,是很危险的事呀!现在吴国想出兵伐齐,却怕越国乘虚而入,是不是对大王有所怀疑?”

    勾践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办。子贡劝他出兵帮助吴国伐齐,以打消吴王心中的疑虑。勾践欣然应允。就这样,吴越联军便浩浩荡荡向齐国进发了。子贡知道吴国必胜,到那时,吴国可能会趁势进攻晋国,兼并鲁国。为了消除隐患,他又跑到晋国,劝晋王早作准备。

    后来的事一如子贡所料:吴军与齐军大战,大获全胜,齐军主帅国书死于乱军之中。吴军乘胜进攻晋国。晋军以逸待劳,击退吴军,吴王夫差铩羽而归。鲁国之危终于解除。

    本例中,子贡抓住各说服对象的兴趣点,施展如簧巧舌,结果把各国首脑人物玩得团团转,实在是深得控人之道。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有些小学毕业生能成为顶尖人士,而有些博士生却终生碌碌无为。原因在于,前者了解人,懂得从他人的兴趣出发考虑问题;后者只了解书,只考虑自己的偏好,企图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人。

    冯天舒为人热情大方,很善于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调到一个新单位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上司的好感和赏识。在作了一番调查后,他得知上司为人保守,就毅然舍弃了长发、牛仔等时髦装束,而以循规蹈矩的形象出现在上司面前。

    在初步赢得上司的好感后,冯天舒就充分发挥自己热情、乐于助人、慷慨大方的优点,主动与上司交往,建立朋友般的友谊。冯天舒并不是经常围着上司转,而是设法去顺应上司的性格特点。他的上司有一个最大的爱好——打乒乓球,于是他就苦练了一段时间的球艺,然后频频在上司常去的一家俱乐部露面,并每次都是和上司一起对阵、切磋球艺。在球来球往中,这位上司与冯天舒成了好朋友。

    经过一番交往,上司水到渠成地了解了冯天舒身上的优点和才干,在工作中对他委以重用。冯天舒投其所好与上司交朋友,出色地把自己推荐给上司,从而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由此可见,投其所好不仅是一种求人办事的手段,更是一门高超的攻心艺术。

    许多大人物,除了在事业上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外,在娱乐爱好方面也有着高雅的情趣,有的爱打网球,有的精于牌术,有的擅长钓鱼……从这些人的爱好特长和艺术修养中,可以看到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强烈热爱。

    遇到品位高雅的大人物,如果你正好与他兴趣相投,那么就有更多的机会结为知交,在请教切磋中增进友谊,加深了解,这也会为今后的办事创造有利条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主观上不自觉地就会喜欢自己的同类。所以,如果想要打动求你办事的人,不妨投其所好。

    满足对方的欲望

    楚、汉争霸时,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谁也没有占到多大优势。于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归汉,其东归楚。

    汉四年(前203年)九月,项羽解围东撤,刘邦也要引兵西归。张良充分认识到此时的项羽因刚愎自用,到了众叛亲离、捉襟见肘的地步。于是,张良、陈平二人同谏刘邦,希望他趁机灭楚,免得养虎遗患。刘邦从谏,亲自统率大军追击项羽,另外派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

    汉五年(前202年)十月,汉军追到一个叫固陵的地方,却不见韩信、彭越二人前来驰援。项羽回击汉军,刘邦再次败北。刘邦躲在山洞中,不胜焦躁,询问张良道:“诸侯不来践约,那将怎么办?”张良是一位工于心计的谋略家,他时刻关注着几个影响时局的重要角色的一举一动,探索着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秘,并筹划着应对之策。

    当时,虽然韩信名义上是淮阴侯,彭越是建成侯,实际上却只是空头衔,没有一点封地。因此,张良回答刘邦道:“楚兵即将败亡,韩信、彭越虽然受封,却未有确定疆界,二人不来赴援,原因就在于此。您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即招至二将。若不能,成败之事尚无法预料。我请您将陈地至东海的土地划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军将会很容易被攻破。”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听从了张良的劝谏,不久,韩信、彭越果然率兵来援。十二月,各路兵马会集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与楚决战。项羽兵败,逃到乌江自刎。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无论是伟大领袖,还是圣贤哲士、凡夫俗子,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被人利用的弱点。为人处事,你掌握了对方的弱点而利用之,处理问题或求人办事就可以被对方认可与接受。这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战术,如能运用得恰到好处,一切都将得心应手、称心如意。

    人们无时不在为名而生存,无时不在为利而生存。世间有为名甚于为利的人,有为利甚于为名的人,有既为名又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名,实际上是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利,实际上是为名的人。你需要作精到细致的观察,使利用的技巧恰到好处,不留痕迹。

    在处理韩信、彭越索要实惠这件事情上,张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好名、好利。划归一些封地给他们,就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各自尽力而战。

    在求人办事时,与其让他为你办事,不如让他为自己办事。后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周文王在渭水的北岸见到了正在直钩钓鱼的姜太公。太公说,用人办事的道理和钓鱼有点相似之处:一是禄等以权,即用厚禄聘人与用诱饵钓鱼一样;二是死等以权,即用重赏收买死士与用香饵钓鱼一样;三是官等以权,即用不同的官职封赏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钓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姜太公接着说;“钓丝细微,饵食可见时,小鱼就会来吃;钓丝适中,饵食味香时,中鱼就会来吃;钓丝粗长,饵食丰富时,大鱼就会来吃,鱼贪吃饵食,就会被钓丝牵住;人食君禄,就会服从君主。所以,用饵钓鱼时,鱼就被捕杀;用爵禄收罗人才时,人就会尽力办事。”

    如果一个人有特殊的欲望,那么这个特殊的欲望就是他特有的弱点。你抓住了他的弱点,并满足了他的欲望,他就乐于效忠于你。利用人们心中真正的欲望去制约他,让他为我办事,姜子牙的方法可谓恰到好处。

    要想办成事,最好事换事

    你给人家办事,人家才会给你办事,这就叫以事换事。俗语中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体现了找人办事的心理原则。你帮我办事,我就给你办事。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办事都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事若发生在企业间或一般人际关系之间,似乎情有可原,若发生在权力间,就不妥当了。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也就是事换事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显然是不适应找人办事的规律的。因为我们在找人办事的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上的,或者是感情上的,或者是其他的。

    假如你去找人办事,就得先估计自己能不能帮对方办事,有没有什么本事作为交换条件。你贸然开口去找人帮忙,只是徒讨没趣而已。

    所谓交换条件,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你的某种能力被对方认为很需要,那你的某种能力就是交换条件。你是个有地位的人,对方若认为需要你,那么你的财力、势力或地位就是交换条件。或者你的活动能力特别强,对方认为你的前途大有希望,这也是你的交换条件。

    找人办事,让对方知道你有能力为他办事,他能从你这里得到好处,或者知道你有利用价值,或者你已替对方办了什么事,只要你开口,你想办之事,别人就会尽心尽力给你办好。你不给别人办事,就不要奢望别人给你办事。

    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在求对方办事时,对方并不情愿为你白忙乎,他希望你也能帮他做些事情,有的甚至希望在他为你办事之前,你得先为他办成某事。如果了解对方的这种心理,主动满足他的欲望,他就会很痛快地帮助你。

    求人办事讲究事换事,某些事该不该为你办,首要的是看你能不能帮他办事,或者你有没有帮他办事的潜力,到时能否为他所用。求人与被人求,是一笔人情债。尽管人情债无法精确地计算,但也要心中有数。有时对方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此时你就要让对方精神上得到满足,表现出对对方的崇拜和尊敬,不断地夸奖对方的能力。

    如果你与对方关系很密切,求他帮忙时,他不会提出条件来,那你也要多为对方考虑,尽量多为对方解决一些困难。不论关系多密切,你总求人家办事,而没有回报,时间久了也就不行了。

    有“礼”走遍天下

    求人办事,“礼”是缺不得的。一般而言,可从受礼者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以及送礼者希望传达的心意来着手,再因人、因事、因地,选择适合的礼物,例如送情人的礼物以具纪念性为佳,送长辈则以实用为主。当然,最好的礼物应是根据对方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同时,在选礼时也不要忘了考虑趣味性、纪念性、艺术性,及适时加上一点创意,如此一来,保证能教人欢喜。

    查尔斯是纽约一家大银行的秘书,奉命写一篇有关欲吞并另一小银行的可行性报告,但事关机密,他知道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他拥有他非常需要的那些资料——那人曾在那家银行效力了十几年,不久前他们变成了同事。于是查尔斯找到了这位同事,请他帮忙。当他走进这位叫做威廉·华特尔的同事的办公室时,华特尔先生正在接电话,并且听到他很为难地说:“亲爱的,这些天实在没什么好邮票带给你了。”

    “我在为我那12岁的儿子搜集邮票。”华特尔挂了电话以后解释道。

    查尔斯说明了他的来意,开始提出问题。但也许是华特尔对他过去的组织感情颇深吧,竟不很愿意合作,因此说话含糊、概括、模棱两可。他不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无论怎样好言相劝都没有效果。这次见面的时间很短,没有达到实际目的。

    起初查尔斯很是着急,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情急之中突然想起华特尔为他儿子搜集邮票的事情,随即想起他的一个朋友在航空公司工作,一度喜欢搜集世界各地的邮票。

    第二天一早,查尔斯带了一些以一顿法式大餐为代价换来的精美邮票,坐到了华特尔的办公桌前。华特尔满脸带着笑意,客气得很。“我的乔治将会喜欢这些,”他不停地说,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瞧这张,这是一张无价之宝。”

    于是,他们花了一个小时谈论邮票,瞧乔治的照片,然后华特尔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查尔斯所想要知道的资料都说了出来——查尔斯甚至都没有提议他那么做。他不但把他所知道的全都说了出来,而且还当即打电话给他以前的一些同事,把一些事实、数字、报告和信件中的相关内容,全部告诉了查尔斯。

    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利”和“礼”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通常是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业交际的一般规则。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你送礼的功夫是否到家,不显山露水,却能够打动人心。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过程划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令人最头痛的事,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送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够惨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来然,一送中的呢?关键便是借口找得好不好,送礼时说的话圆不圆,你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个方面。送礼通常有以下办法:

    1.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土特产品,你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

    2.暗度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

    3.借马引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