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9章 伐蜀大计-《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3/3)页
风雨飘摇之中蜀汉政权摇摇欲坠,只不过是因为魏国的内乱而得以苟延残喘,但随着曹亮平定中原,强势崛起,蜀国的末日也来临了。
姜维是继诸葛亮之后蜀国的中流砥柱,如果没有姜维的话,蜀国能不能坚持到现在还真不好说。
对于姜维这样的对手,曹亮自然是十分谨慎的,丝毫不敢加以轻视,那怕是曹亮拥有天下大部分的州郡和疆域,都没有半分骄傲矜狂,因为他很清楚,行百里而半九十,不到最后一刻,曹亮都不敢有任何的松懈。
姜维在收纳了司马伦和陆抗的两支军队之后,实力大增,兵力将近扩充了将近一倍,由十多万人激增到了二十万人。
就益州一地的税赋收入,真要是去养活二十万的军队,也着实是勉为其难的,不过在司马伦和陆抗入蜀之时,还是带去了大量的粮草和辎重物资,短时间内可以保证军队的正常供给。
大敌当前,姜维也不敢轻易地削减兵员,但如果继续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体系,对蜀国的经济民生也是一个不堪重负的结果。
不过姜维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屯田,这也是自诸葛亮时代起蜀国就常用的一种解决军队粮草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益州号称是天府之国,最不缺的就是土地,而最缺的是劳动力,由于人口不足,大量的土地撂荒,屯田既可以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又可以开垦荒地,那怕将来退耕于民,依然还是良田。
姜维退守益州之后,采取了轮守轮耕的办法,也就是一部分的军队戍边,一部分军队屯田,等到了战事,再征调全部军队参战,这样既可以保证边关有人值守,而且能获得大量的粮草来补充军队。
因为姜维也不知道这场战争将会持续多长的时间,蜀国时刻饱受魏国的威胁,在战备上是不能有任何的松懈的,姜维做为大将军,他要考虑的问题是全面的,既要做出军事上的妥善安排,又要考虑到国计民生的事,所以姜维时刻地维持着平衡,让国家机器能有效地运转起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