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光鲜的外表与一点点暗流-《大宋皇家发行商》


    第(2/3)页

    所以,北宋朝廷从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两税”中已经包含代人服役的费用,徭役比唐朝要重得多。

    为了减轻徭役,范仲淹提出改进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地方官署的数量,取消一些人口少的县,降格为镇。并让地方官衙和其他朝廷派驻衙门合署办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让厢军担任各个衙门的差役,让那些不该服役的农夫返回田野耕种,以此来缓解农家的困顿。

    应该说,范仲淹是已经认识到宋朝徭役的弊端,特别是提出让厢军替代农民,也算是另类的雇佣,反正要养厢军,不如让他们负责徭役。

    若不是久在基层,是无法提出如此贴合宋代实际的改革措施的。之后王安石提出的免役法,不能不说,二者有相似之处。当然,王安石更进一步,皇亲国戚都要出徭役,得罪了更多的人。

    总体而言,范仲淹提出的这些改革措施很见水平,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无病呻吟。赵祯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府兵法在唐朝中期就已经崩溃,若是没有均田制支撑,想要推行府兵法就是做梦。而均田制又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除非乱世,否则哪里来的无主荒地给你。

    就这样,闻名后世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帷幕。

    外朝大事,自然会传进宫里,但是要说对赵昕的影响有多大,也是不可能的。

    况且,一项改革从推出到具体实行,总是有个时间差的。范仲淹目前为止,只能够说是发了一个宣言书,告诉天下人,我会这样做,这样做。类似于后世几几五规划。

    而在范仲淹改革之初,埋藏在水底的暗流便不断汹涌,暗暗积蓄着将范仲淹拍倒的力量。

    朝廷之外的情况,赵昕并不知晓,但是这些日子在宫中,却在传着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石介,鼎鼎有名的宋初三先生之一。早年曾经求学于范仲淹,明明白白的范仲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