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借刀夺权-《大宋皇家发行商》


    第(2/3)页

    赵昕有意拦着这两个侍卫,不让他们通风报信,不难想象,若是赵祯知道了,一定会让他先行离去,赵昕想要多看一些,想要看看这禁军究竟烂到了何等地步。

    身后的侍卫有着不少,赵昕拦下两个来并没有用,赵祯还是在不久后得知了这一消息。

    赵祯起初并未将手下送来的消息放在心上,赵昕不过是出宫玩一趟而已,又能够遇上什么大事情呢?恰逢诸军士在打马球,战况激烈地紧,赵祯目不转睛,想着等一下看也无妨。

    只是之后当今宰相章德象的一封奏疏,却是使赵祯震惊了。这封奏疏以章德象为主,末尾更有晏殊,夏竦,贾昌朝等人的联名。

    奏章大致内容便是要求赵祯整肃京城禁军,将禁军诸多不法之事一一奏上,矛头直指三衙主官,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三衙是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即殿前都指挥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

    其渊源大致如下:五代后梁开始设置侍卫亲军,作为皇帝亲兵的一支,晋时遂成皇帝亲兵的总称。后周时另设殿前司,扩充军力,形成与侍卫亲军司对峙的“两司”。

    当年赵匡胤篡位便是“点检作天子”。三衙主官身份之尊贵,可见一斑。赵匡胤继位之后,都点检以及副都点检已经不设。

    北宋初期,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形成三衙,各设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共计九员,作为三衙兵官。

    权力不断分散,饶是如此,北宋皇帝依旧不放心,担任三衙高官大多都是外戚出身,因为靠着裙带关系,所以无法服众,自然也就不可能掀起叛乱。

    北宋是文官权力膨胀的时期,他们无时无刻都不在想着将武将的选拔,晋升等权力垄断在自己手上,最好像科举那样,文武兼通之人才能够为将,遇有战功才可提拔,而不是皇帝肆意荫恩。

    此番,借着赵昕发现禁军积弊一事,文官集团对皇权发起了一次猛烈的冲击!想要迫使皇权让步。

    最先上书言事的是吕夷简**之人,再然后,范仲淹等人也随之附议,在打压武将这件事情上,他们达成了惊人的默契。

    而这,对于皇权而言,是最为危险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