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粮食问题-《苟出一个盛唐》


    第(2/3)页

    幸亏从蜀中归来时,把蜀中府库的钱粮带回了一些。

    钱不用出去,不流通起来,经济就不会得到刺激。

    长安风雨飘摇了一百多年,屡造毁弃,黄巢一把火烧了大明宫,城墙这几年也跟着修修补补,像是百姓身上的衣服,打满了补丁。

    完全不想一个生机勃发帝国的国都。

    李晔与政事堂商议之后,决定开展长安的基础建设。

    长安城墙重建增高加固,全部采用砖石,皇宫也跟着沾光,太极宫翻修,大明宫修葺。

    预计招募青壮二十万人,一日三餐,一天工钱十钱。

    工期五个月,刚好拖到明年春耕,预算两百万缗。

    十钱当然很少,以如今长安的物价,也只能五六个烧饼。

    不过对百姓的吸引力仍旧巨大,以往朝廷徭役,百姓白干不说,还有自己出粮,现在包吃有工钱,在这时代已经相当难得。

    李晔这么多年极其重视商业,府库中两百万缗钱还是拿的出来。

    不过,报名的百姓却远远超过了李晔的想象。

    十日不到,二十万人就招满了,四面八方还有百姓涌来。

    韦昭度进奏,钱不缺,粮食压力大。

    此前从兴唐府调运而来的三十万石粮食,无法满足这么大规模的百姓。

    政事堂的意见是疏散百姓,毕竟六万唐军,五万辅军也要吃粮。

    一场不大的旱灾影响可谓深远。

    “百姓信任朝廷信任朕,才会来长安务工,朕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撑下去,收购市面上的粮食,调集荆南、荆襄的粮食北上。”取信百姓不容易,再说府库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老臣愿奉上族中存粮一千石。”韦昭度发扬老臣风格。

    李晔大为赞赏,“太傅公忠体国,朕铭记在心。”

    有了他的带头,政事堂的一干人也跟着捐粮。

    多则几百石,少则几十石,还有几百斤的。

    最大方的是韩全晦,领着一帮徒子徒孙,甩手就是一万七千石,引得其他人频频侧目。

    李晔一阵苦笑,这厮也不知道低调一些,私下里捐赠就可以了,何必弄得人尽皆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