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四章 军权下放-《苟出一个盛唐》


    第(2/3)页

    别人不给,李晔也办法,总不能提着刀子找上门去吧?

    叹了口气,对韩全晦语重心长道:“韩司使,这些藩镇哪家不是腰缠万贯?你可不能轻易被他们糊弄了啊。”

    “陛下放心,今时不同往日,明年且看老臣本事!”韩全晦目露凶光。

    征收夏税秋税的时候,还没打下洛阳,各藩镇还在观望之中。

    见韩全晦这个竭泽而渔的气势,李晔也就放心了。

    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办。

    长安存粮三十七万石,还是在扣除各项用度之后的盈余,小规模扩军是够了。

    韩偓、赵崇凝对此也没有意见。

    当年李茂贞只凭凤翔和山南西道,就弄出十万大军。

    七万战军,对如今的唐廷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

    不过摆在李晔面前的问题是,随着军功的增多,远远超出了指挥使控制的兵力。

    唐末五代正处在巨大的转型期,军制也比较混乱。

    李晔原定一都为五百人,设都头,但实际上大战之时,很多都超过一千人。

    一指挥为三千人,而如今的几个指挥使,如高行周、杨师厚所部超过万人。

    兵制和兵权是唐末无法回避的问题,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唐军今后的发展。

    唐末各藩镇其实也都在演变之中,如节度使掌握军政财三权,但军权实际上操控在都知兵马使手上,一般节度使都是以自己和儿子兼任,或者干脆不设此职。

    无论设不设此职,军权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绕不过去的坎儿。

    并非不相信杨师厚、周云翼、高行周等人的忠诚。

    而是五代这个大环境,即使将领忠心耿耿,也会被部下推着造反。

    李嗣源和郭威都是经典案例。

    利益驱使底层以下克上,权力面前,君臣父子都靠边站。

    当然,李晔可以为了自己以及后代的皇位稳固,学习大宋,以文御武,挥刀自宫,让大宋提前到来,牺牲整个民族的朝气,换一家一姓之昌荣。

    但,这不是李晔想要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