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强宋亡于焦木(3)-《敦煌天机》


    第(2/3)页

    “呃,龙先生,我并不是担心你会泄密,而是这些任务的传达内容十分晦涩,即使完全看到字面意思,也未必能深入领会。我说出来,仅供你参考,绝不会故意歪曲其中的意思。”大将军说。

    我点点头,她就拿起桌面上的铅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三行字。

    第一行,意思清楚,明白无误:“令大将军以玉狐禅之身潜入日本,扎根隐匿,静默待命。”

    对于所有间谍而言,“静默”是个非常刺眼、扎心的词汇,代表着无限期以掩饰身份潜伏,被动等待他人唤醒。如果没有唤醒命令,那么就算活到一百岁甚至孤独终老,也不能主动联络上级。

    比起“死间”,“静默”更为难受。

    “死间”等同于有期徒刑,而“静默”则等同于无期徒刑。

    一旦进入静默期,“大将军”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皇室公主“玉狐禅”。

    如果等不到唤醒,“玉狐禅”就会按部就班地嫁人、生子、老去,完全以两面人的状态活着,直到老死。

    这种表里不一、阴阳两面的生活状态能把人逼疯,尤其是嫁人有了孩子之后,那时再等到唤醒命令,才是让人左右为难的最痛苦境界。

    “如此痛苦,为什么还接受这项任务?”我问。

    大将军没有回答,只是低头苦笑。

    第二行字,字面意思明白,但我不知其究竟何指:“残卷不残,强国不强,千年伏线,意在余脉。”

    敦煌经书又被称为“敦煌残卷”,因为其在多次遭到劫掠之后,损失严重,仅剩的那些,已经无法完整拼凑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只能当做文物,束之高阁。

    古代人无论是抄经还是诵经,为的都是传承文字里那些深奥珍贵的哲理。像《金刚经》《心经》《地藏经》那一类的经书,语句顺畅,情节完整,既能教化于人,也能朗朗上口地背诵传颂,属于古代人留给现代人的最宝贵精神财富,其意义不亚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

    反之,敦煌残卷似乎与这些经典有些不同,只能存在,而无法应用。

    那么多宝贵经卷被损毁,是一幕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正因如此,发现藏经洞并且导致经书流失的道士王圆箓就被永远地钉在敦煌历史的耻辱柱上,无数次受到道德的鞭笞。

    看第二句话的字面意思,似乎是“凑齐残卷就能找到某种隐藏的线索”。

    “千年”二字如果不是泛指的话,从现在倒推一千年,正是在两宋时期。

    第三行只有八个字:“为吾国强盛而求经。”

    熟悉玄奘西游取经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大唐僧人陈玄奘在长安西门辞别皇帝时说的一句话,充分表达了他不顾个人生死、西行万里求取真经的决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