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节 终于开拔了-《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第(2/3)页

    郡主见刘知易的眼神看着连绵的巴山,叹道:“你想什么?不用想了,巴山难渡。山虽不高,沟壑纵横。真走陆路,曲折迂回,也不下万里!”

    刘知易熟读典籍,当然知道这些情况。巴山南北三千里,东西绵长四千里,这一片广袤的地区,却只设了一个巴山郡,人口不足千万,就是因为山路难通。只有一些商人,不为艰险,用驴子拖着货物,进出一条条羊肠小道。倒是也能通岭南,可是迂回这些小道,还不如直接走水路呢。

    不过刘知易想的是基建问题,如果能打通一条高铁,夏郡跟岭南之间,其实很近,会大大加快发开这块热土的步伐。

    而且他还有一个疑问:“为何不从中原南下。”

    中原八郡,都是以河流为核心的部落聚居形成。往南有四郡,分别是妘、妫、姚、妊四郡,各有一条发源于五岭的长河,如果出了夏郡,直接从就近的妘河南下,至少节省了四千里水路。

    郡主冷笑:“你觉得呢?”

    中原八郡,是名副其实的诸侯,也许跟政治因素有关。大夏王朝开发岭南,中原八郡未必乐意见到。开国之初,大夏朝廷控制的地盘,无论人口还是税赋,其实都比不上中原八郡。朝廷控制了岭南,等于在中原八郡南方,形成了一个北上的基地。八郡一旦跟朝廷冲突,会腹背受敌。

    但那是以前,如今大夏王朝,经历太祖、文武皇帝励精图治,虽然有桓帝荒废政事,可根基深厚,还处在盛世。南方的岭南,北方的边郡,早就对中原八郡形成了夹击之势,此时为何还要绕过八郡,从朝廷控制的楚郡南下呢?

    郡主叹道:“南四郡背靠五岭,自然都有直通岭南的密道。但朝廷对八郡难以掌控,这些密道也向来不为朝廷所用。另外,那些密道都是旱路!”

    刘知易道:“大军通行,确实离不开水。太平沟功在千秋啊!”

    一条太平沟,往北,连接北流入夏江的楚河,往南,连接南流入金川江的苦水。相当于沟通来夏江和金川两条大河流域。

    “你倒是会说话。”

    金川郡主满意点头,这条太平沟是他家挖出来的。

    二十年前,岭南王父子平定金川叛乱,久攻不下。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军资供给不上。金川叛乱,造成岭南几十年经营的财富荡然无存,岭南忠于朝廷的地方,不但无法提供物资,反而要靠朝廷接济,否则就无法度过危机。

    一开始军事物资都只能走旱路,一担粮食从中原运到岭南,十不存一。初代岭南王开始调集人力,花费七年之功才挖通了这条运河,运河一通,岭南王父子犁庭扫穴,半年之内就平定了金川叛乱,岭南恢复来太平,为求吉利,这条运河就取名太平沟。

    “只是在下有一个疑惑。既然有太平沟沟通南北,为何岭南人口稀薄?传闻,太平沟上行船,必须得有岭南王发的船照,否则寸步难行!”

    岭南王府控制南商贸易,靠的就是卡这条唯一的运河,大宗贸易必然要走水路,岭南王控制太平沟,向往来商船征税,虽然获利匪浅,可间接影响了岭南经济。

    金川郡主冷笑:“你以为是岭南王府阻断了南下的脚步?”

    郡主话里有话,刘知易有所猜测:“难道是朝廷?”

    郡主没有多言,算是默认。

    刘知易不由感叹。天下经过盛世,人口已经过剩,岭南却得不到开发。岭南可是一个只比中原稍小的地理版块,大金川发源于巴山,沿途接纳五岭南流,莽山北流的无数条河流,水量充沛不输给夏江,流域长度超过一万里。冲击出了无数平原谷地,开发出来,不输给中原。

    武帝之时,岭南人口刚过千万,一场金川之乱,到如今人口都没有恢复,岭南虽然划分为东西两郡,总人口反而不足五百万。这还不如夏郡一个县,刘知易家乡所在的北陵县都有千万人口。

    五百万人,洒在东西一万多里,南北四五千里的广袤原野上,几乎很难看到人烟。

    金川之乱前,文武两位皇帝,都对开发岭南十分重视,原因是朝廷对岭南控制有力,派遣了大量文官治理岭南。可金川之乱后,岭南王势力重回岭南,朝廷间接失去了对岭南的控制,从此开始限制岭南发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