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节 讲学-《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第(1/3)页

    这种让学生刻意刁难学者的损招,已经是太学传统。主要针对朝中大员,尤其是那些科举出身,又没在太学读过书的官员。

    为此甚至一些朝中大员,不惜委曲求全交好太学,这样能顺利过关。

    这些官员难道不能不来太学讲学吗?

    当然也可以,但会更伤脸面。

    太学讲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在古代,能进入太学讲学,那是一个学者的极大荣耀,因为每朝每代太学都代表着最高学府。

    太学讲学,是邀请制,但逐渐已经形成传统。太学不为难小官,朝中三品以上才能来太学,也就是至少得是个侍郎,才有被邀请的资格。太学按照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的惯例去邀请官员讲学,官员不来,会被视作心虚,会被骂有名无实。这样丢掉的面子,远比在讲学时候被学生难住还要难看。毕竟战死跟当逃兵,虽然都是输,前者至少英勇。

    所以接受邀请来太学讲学,被一些官员甚至看做是当新郎时闹洞房一般,害怕,又逃不掉,战战兢兢只能求轻虐。

    掌院要悬壶院学生针对的这个太医院院长,就属于那种非太学出身的官员。太医院跟太学关系恶劣,就是从当代院使开始的。这个院使跟以前太医院医官必出自太学医科不同,他是通过其他方式,空降太医院的。这还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一代明君夏武帝驾崩,朝中矛盾激化,各派互相攀咬。都认为武帝的死有蹊跷,继位的桓帝为表孝心,下令彻查此案。但是全部都是太学医科出身的太医院医官们,一致认定武帝是死于积劳成疾。

    一群不懂医学的文官,尤其是那群风闻奏事的御史,猜疑医官作假。认为武帝身体康健,不可能积劳而死,弹劾太医院诊治不力,刻意推脱。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皇帝下旨,命人彻查此案。奉命查案的官员,判定太医院医官用药过猛,有失职嫌疑。皇帝罢免了大批医官,太学医科从此在太医院中失势,虽然皇宫依然会从太医院招募医官,可是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垄断地位,而且数量也不在占绝对优势,并且很难位居高位。

    当年奉旨查太医院的官员,就是如今的太医院院使。当年他可不是正经官员,而是魏文侯府世袭的医官,被魏文侯推荐,进入的太医院。结果从一个私人医生,一跃而起,执掌了天下规格最高的太医院。

    太学不敢说皇帝的不是,也惹不起御史那种疯子,于是把仇恨都记在了太医院院使身上。尤其是太学悬壶院,那跟太医院简直是世仇。所以太医院院使来讲学,如果不为难一下,简直是对不起祖宗。

    刘知易准备的很好,他能抛出几个很有水平,而且让人头疼的问题。

    终于到了院使讲学之日,悬壶院各斋学生大早就进入悬壶殿等待,占据了大殿最好的位置。

    接着才是其他各院学子前来,他们已经无法进入大殿,只能在大殿外的广场上席地而坐。医家讲学,能吸引外家学子前来,因为许多学子同时兼修医道。

    所有学子都进场之后,悬壶院掌院、学谕等人,陪着一个穿着紫色长袍的人从侧门进殿。

    紫服,是三品以上官员的服饰颜色,四品和五品是朱红色,因此老百姓将朝廷大官叫做朱紫贵人。

    眼前出现的穿着紫色长袍的中年男子,自然是太医院院使无疑。

    由于刘知易被掌院当做重要“工具人”所以他的位置比较靠前,清楚的看到太医院使,这是一个温文尔雅,给人性格偏软,甚至带有几分懦弱的人。圆脸,曲线柔和,一直带着笑。

    可就是此人,当年审理太医院,虽然没杀人,却将太医院中八成太医清退,开始从太学之外招募太医补充太医院,所以他是太学悬壶院的死敌。

    院使坐在一张书桌后,就像一个普通教书先生一样。不一样的是,听课的学生没有书桌,而是一个个席地而坐,坐下只有一张蒲团。掌院孙望堂和李问寒分坐在院使两侧。

    院使坐下之后,就开始照本宣科,讲的是方论。没什么特殊的,中规中矩,核心思想仍然是补气为主,去邪为辅的道理。

    也是太医院跟悬壶院最大的分歧,院使执掌太医院,一直坚持这套理论,也是有原因的。当年他审理太医,最后给的理由就是,太医用药过猛,医治武帝旧疾,应以补气为上。所以坚持补气论,也是在为自己当年的审理正名。悬壶院坚持去邪论,则是为当年那些医官正名。这是双方的死结,除非一方彻底倒下,否则不可能终结。

    院使自顾自讲着,学生们却没怎么听。没人关心。事实上讲学早就沦为形式,在悬壶院,学生们日常学习都是以自习为主,这些从全国各地遴选出来的精英,很大程度上根本不需要别人教,人人都是合格的医生。尤其是刘知易这样的奇葩,很可能难倒讲师。

    大家真正期待,也真正有作用的,则是讲学后的辩论。学生以请教的名义,向学者发问,刁难他们。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