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1 凌云台-《五胡烽烟》


    第(1/3)页

    在这里逛了一圈,文易也发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算不错,至少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混乱。

    水面上逛完就离船去了岸上码头,这里就更热闹了,往来的商人、干活的力夫、叫卖的小贩等等各色样人都有。

    但能明显看出来,这里并不混乱,一切都井然有序。

    还有一点,没有要饭的人。

    倒不是说唐国没有穷人,这是不可能的,而是没有没活干的人。只要会喘气儿的都会给分地或者帮忙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去做。

    战乱刚刚结束,孤寡老人和孤儿特别多。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会被送进福利院,身体比较建康能干的动活儿的另有安排。

    文易太清楚所谓福利院是怎么回事儿了,养老院有一个词叫翻床率,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不是没有办法最好别进。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那么发达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在古代只会更严重。

    但凡有办法,文易都不会把老人孩子送进福利院。

    孤寡老人会由国家出面安排他们搭伙过日子,然后让两口子去收养孤儿,组成家庭。

    除非是那种有重病或者因为别的原因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方法处理。

    不要觉得这么做不人道之类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才是最大的人道。

    老人有了螟蛉子养老送终,孤儿有了大人照顾。一家的日子虽然会很辛苦,但至少安稳有盼头,比各自放在福利院等死要好的多。

    当然了,对于这种究极重组家庭,衙门会给予特殊照顾的。比如安排在特定的村子,让他们相互有个照应,相互帮助。

    朝廷帮忙建房子,分最好的熟地,给农具,甚至还给一头耕牛。

    人文关怀这方面且不去说,仅从经济角度来讲,看起来给的东西很多,但比起放在福利院,总体算下来要更划算。

    就眼前来说,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老人孩子都很高兴有了新家和新的家人。至于以后会怎么样,且等以后再说吧。

    毕竟这种方法也是战争年代特有的,太平年景也不会出现这么多孤寡老人和孤儿。

    把这些人都安排好,乞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九。

    剩下的那百分之一,是因为人性的参差,总有些人好吃懒做。

    对于这种人唐国从来不客气,好言相劝不听就用鞭子抽,国家不养闲人。

    这个年代也没有那么多‘人权保护者’,更没人会指责朝廷多管闲事干涉他人自由。

    对于这种情况大家都是举双手赞成,还会反过来骂乞丐有手有脚不好好干活,活该挨打。

    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情况,唐国没有乞丐。

    至于这种情况能维持多久,谁也不知道,但至少眼下他做到了。

    洛阳码头的秩序要比之前遇到的那些新兴港口城镇的秩序好太多,说的难听点,经验是一方面,官吏的能力又是另一方面。

    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洛阳码头的管理更好更有秩序,说明这里的官吏用心研究及时调整了。

    他准备回去问问这一片是谁在管理,要给予嘉奖。

    就这样在大街上走着,突然看到前方有一个人非常激动的看着他,然后远远的朝他鞠躬。

    文易一开始还以为他在和别人行礼,左右看了看才确定是自己,顿时就明白被认出来了。

    赵正志也发现了情况,使了个眼色一名护卫走过去打听情况,不一会儿就带回一个消息:“此人名周政,乃此地的令正,东宁人。”

    原来是老唐人,众人的态度马上就不一样了。赵正志似乎也想起了这么个人,就说道:

    “我想起来了,确有此人。当年科举失利就去当了村官,管理的还是高句丽俘虏的村庄,因为管理的好得到升迁。”

    “后来扶南内附他又主动申请去了那边任职,工作也非常突出被接连提拔。后来被抽调到中原任职,没想到都成了洛阳的一名令正了。”

    令正相当于是坊正。

    嗯,古代大城市都会划分成许多坊,每个坊都会有坊正管理。后来唐国取消坊划分了区,就改名为令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