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昆山,这梦庚,你还是不打算让他离开,对不对?” “是呀,不瞒侯公,玉怕梦庚朝廷要挟。侯公,您知道我的,我怎么样,都没关系。我就怕万一真的有一天,这皇帝老子弄出个良玉案,我死不足惜,只是我那儿子……” 听了左良玉的话,侯恂明白了他的意思,摇了摇头,心想,看来,之前的话题是左良玉最关注的,绕是绕不过去了。 此次,他来左良玉这里,就是要劝他把儿子送到应天,送到皇帝的跟前。即便是不去,也要离开左良玉,让左梦庚呆在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 “昆山,”侯恂的语气,也变得沉重了一些,说道:“要说谁最懂你,当然是我。” 侯恂一边说,一边给左良玉斟满了一杯酒。然后,对着左良玉,举杯邀酒,算是回敬了。 两人饮罢,侯恂道:“上次,在解开封之围的时候,你要那五十万军饷;还有,之前,你进军武昌后,便按兵不动,朝廷没有办法,只能给你封爵,并允诺你左家,世守武昌,这是你贪心吗?” 左良玉听了,身体一怔,看着侯恂,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侯恂微微一笑,说道。 “不,至少不全是因为贪心。昆山,你是在效仿那夷平六国的王翦吧,出兵在外,要宅要地,要钱要美女,用此办法,让皇帝放心。哈哈,你说,我说的对与不对?” 左良玉听了,也笑了,并向侯恂点了点头。侯恂说的没错,左良玉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同时,他也很清楚这皇帝的个性。 如果,自己真的非常努力地去剿贼,所作所为也都是出于公心。那么,自己很有可能就是孙传庭、卢象升等人的下场。 这些人,虽是忠心,可最后什么都也得不到,甚至还被皇帝责怪,连个好的善终都没有。 左良玉行伍出身,对于忠孝节义的理解,不同于那些读书人。但他深知一点,那就是报国与自保,并不矛盾。根据自己的情况,守住自己的底线,之后,再说报效国家的事情。 这种做法看似有不忠诚的地方,但毫不为己,只报国恩之人,世间能有几个?就连那岳飞岳鹏举,被杀之后,从他的家里,也抄没出了上千亩的土地,以及四百余间的房屋。 比起那些嘴上说报国,战场上毫无用处的书生,左良玉可以算的上是忠勇之人了。 听了侯恂的话,左良玉心中感动,最理解他的,还真的就是这个发现他、选拔他的老上级。 “侯公,你如此说,昆山心中甚慰!”说着,倒上酒,一饮而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