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扎根乡村-《重回1980小人物》


    第(3/3)页

    从理论上讲,这些领导们考虑的问题的确如他们所设想的那般正确。

    可是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的去探讨,太行山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的种植果树。

    虽然严格来说,搞大棚生产也不适合。

    毕竟想要成规模的话,首选地应该是平原。

    而不是连走路都困难的太行山山区。

    想要平整出一块适合搞大棚的土地,就是非常困难的抉择。

    而如果每个村单干的话,运输成本人力成本以及采集成本,都会疯狂的上涨。

    在人力成本十分低廉的时代,这种上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是一旦过些年之后,人力成本逐渐浮出水面的时候,哪怕是几十公里远,哪怕是全城的水泥路,都是实实在在的支出。

    在这八十年代,林平小时候听老妈讲过故事。

    自己的姥爷曾经还是个马帮首领。

    附近十里八乡,大家一起凑出来十几辆骡子跟马拉的骡马车。

    经常是跑到山西河北两地跑,就为了挣那一点点差价。

    哪怕是过鬼子的时候,马帮也没有停止过生活。

    而再后来,随着生产队的成立,马匹全部充了公。

    甚至还成了地主成分,那些年没过什么好日子。

    而随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包产到户落实之后,马帮再次开始走货。

    这个时候的人力成本,甚至三个人都比不上一匹骡子值钱。

    毕竟大环境限制,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即便是再低廉的工钱也会有人抢着干。

    可是这样的时代终究会过去,一旦整个社会越来越有钱,尤其是工作选择越来越多的时候。

    人们自然会选择工资高的那份工作。

    再加上物价飞涨,如果干一个月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有谁还会选择这份低价值的工作。

    可即便如此,林平还是决定在这里修建蔬菜大棚。

    如果这样的投资放在网络大爆炸阶段,一定会亏的连老婆本都输光!

    可在这个年代,这却是最好的投资。

    毕竟对于农民们来说,种地这件事儿不需要很特别的去培训。

    只需要掌控好暖棚的温度与湿度,其他的工作跟在田间地头没有任何区别。

    正是因为不需要特殊的培训,便可以大面积的复制。

    争取让一个县的冬季蔬菜,可以供应京城一个城市冬天的蔬果用量。

    还好这个年代有钱人并不是很多,在冬天能够消费得起反季节蔬菜,多多少少还需要一点点资本。

    除了电子厂的工人们有这种底气之外,其他的普通人想要吃到最新鲜的蔬菜,恐怕还是需要咬咬牙才能够做决定。

    随着电子厂工人规模突破十万,单单是这十万人的冬季蔬菜用量,就足够消化未来三年里县里这些蔬菜大棚。

    之后随着这些蔬菜大棚的继续扩张,逐渐进入到普通百姓家中,至少未来十年之内不愁任何销量。

    而这十年的时间,林平也会在县里有另外的投资拉动农民的收入。

    “村长,能不能从你们家给我腾个房子。我付你们房租,我打算在这儿住上半个月。

    只有跟你们一起生活,一起吃一起住,才能够了解到第一手的资料。

    也只有了解了第一手的资料,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帮助你们脱贫致富。

    我住在村里这件事大家就不用商议了,至于你们这些领导就不要在村里面添乱了。

    本来就是个三十户的小村庄,可容不下你们这么多人。

    况且随着资金的到位,你们优先解决高速公路的线路设计,以及整个县城里遇水架桥的事。其他的事情就不需要你们操心了,这两件事办好,这县里二十万人都会感激大家的!

    以后县招待所就是大家的办公场地,希望希望县里能够招待好这些人之外,还要保证大家的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无关人员以后就不要进出招待所!”林平不希望因为自己住在这里其他人为难,从而用言语上封堵大家,希望这些人仍旧住在县招待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