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1978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一批西汉木简,内容大部分属于军事方面,虽然在军队各级编制上学者看法不同,但一校八百至一千的人数认识基本相同。 护羌校尉领有的军队(护羌校尉营)是直属中央驻扎于边地的边防军。 军队构成和兵员数目也与中央宿卫军有一些差异。 将屯兵: “将屯”,据《史记·傅宽列传》载:“徙为代相国,将屯。二岁,为代丞相,将屯。” 裴驷《集解》:“如淳日:‘既为相国,有警则将率而屯守也,’案:律谓勒兵而守日屯。” 《汉书·赵充国传》载:“迁中郎将,将屯上谷。”意为典领边郡屯兵,屯守边郡。 “将屯兵”、“屯兵”是屯驻于边郡的野战部队。 这种将屯兵主要由戍卒组成,东汉后戍卒减少,大量使用募兵和弛刑徒。 直属护羌校尉营中编制内的将屯兵,是由戍卒、募兵和弛刑徒构成正规军。 据《后汉书·邓训传》载,张纡滥杀降羌引发羌人大起义后,和帝永元元年(89),邓训代为护羌校尉,“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 这二万人是战时兵员数。 待邓训安抚叛羌后,“遂罢屯兵,各令归郡。 唯置驰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为贫人耕种,修理城郭坞壁而已。” 可见二千余人是平时的规模,主要是驰刑徒。 其余征发来的戍卒、花钱雇的募兵均被遣散了。 郡县系统的边地骑士: 郡县系统的边兵归边郡太守指挥。 这些军队构成复杂,但人数不少,足可独挡一面。 《续汉书·百官志五》注引《汉官仪》曰:“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 边郡太守往往称作“郡将”,而太守府亦称作“莫(幕)府”,不仅负责边郡政务,也有统领屯兵和负责边疆防务的责任。 西汉时边郡太守经常拜为将军领兵参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