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也常调动指挥军队驻扎屯田,征发各郡屯田兵配合治羌征羌部署。 如和帝永元元年(89),护羌校尉邓训在降服诸羌后,遣还各郡屯兵,“唯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为贫人耕地,修理城郭坞壁而已。” 顺帝永建六年(131),护羌校尉韩浩为威逼群羌,“转湟中屯田,置两河间。” 护羌校尉为履行职责需要相应级秩,但以往研究多泛泛而论。 作者以为在边地复杂的行政运作和军事调度等级结构中,通过比较可以较准确认识护羌校尉官署组织的级别和地位。 据《续汉书·百官志五》亿载:“护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同秩类似的官职还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 《后汉书·匈奴传》中有提到西域都护但未说明品秩。 《汉官仪》说西域都护“秩二千石”,按西域都护初设为骑都尉、谏大夫的加官,骑都尉为“比二千石”;上述同类官职均为“比二千石”,因此《汉官仪》可能有误。 护乌桓校尉在《后汉书·乌桓传》中载:武帝“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但《续汉书·百官志五》和《汉官仪》均记“秩比二千石”,综合判断也应是“比二千石”。 这四项官职性质都是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均持节。 但西域都护、使匈奴中郎将在任务上似乎更艰巨,朝廷对西域、匈奴似乎也更为重视,都为之配备了副职“副校尉”,而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都没有副职。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西域都护“有副校尉”,这是由汉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都护副职,非都护自聘的幕僚。 权力很大,有时能发挥重大作用。 元帝建昭三年(前36),陈汤以副校尉与都护甘延寿出使西域,审度时宜,不顾延寿反对,矫制发兵攻杀在西域暴虐跋扈的北匈奴郅支单于,著于史书。 殇帝延平元年(106),梁懂任西域副校尉,也是力挽狂澜建大功。 安帝元初六年(119)以后,不再设都护,但在敦煌置副校尉领护西域。使匈奴中郎将也有副校尉或副中郎将,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见有副校尉王郁、副中郎将庞雄。 设置时间最早的是护乌桓校尉,设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它为后来设置的类似机构提供了范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