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玉石籽料-《向往的生活》
第(2/3)页
咱们厂里倒是跟那边也有一定的合作联系,但到底不是多么频繁,真有事儿要过去了,也不一定能轮上我去。
再一个,如果是让别人给帮着带,这事儿到底它不好传给外人知道的。
而且就算是我有机会去疆城了,也买到了上好的籽料了,那这怎么不惹人眼的运回来,运回来后又要放到哪里,你的那个秘密基地也差不多要满了吧,肯定是放不下这些的。
毕竟咱们要弄,肯定就要弄大一些的,不然还不够费这一番功夫的不是。
可那毕竟是石头,占地方的很,到底是不好归置的。”
古明妍听着古建国的话,一时之间也没张口反驳。
老爸说的这些个顾虑和操作上的种种困难她之前都有想过,也正是因为这些个不利因素,她才没有着急张口跟他说这个事儿的。
不过,这些个问题在古明妍看来,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完全无从解决的。
要她只因着这点子困难就放弃眼跟前挣大钱的好机会,她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她老爸古建国现在表现的没有那么的积极,那是他不知道这东西以后会有多么值钱。
而且他的关注重点更多的还是在古董文玩,回收站里的那些遗漏的宝贝和查抄资产里的一些东西上。
觉得那些个具有深刻历史沉淀的古董以后升值的空间会更大些。
而玉石籽料说到底也只是原材料,还是比不上经过了精雕细琢和历史沉淀后的那些个玉器摆件什么的的。
其实古明妍觉得他老爸要是这么想的话也没错,她要不是在知道现在玉石籽料的价格和后世被炒上天的玉价之间的倍数对比是多么巨大的话,她也就不会对此事这么的积极了。
把自己之前想得到的一些对策,结合老爸提出的问题,古明妍组织了一下,回古建国道:“爸爸你说的这些确实是个问题,实际操作起来也确实是有难度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得试试的,这毕竟是个挺好的机会不是。
要不这样吧,我们也不了解疆城那边的情况,要不就给大伯写封信过去问问他这方面的事儿,看看这玉石籽料在当地是个什么行情,能不能交易,又是个什么价格,以及如何储存运输这些方面的问题。
等到大伯回复了,我们在根据大伯说的,决定要不要做这个事儿好不好?
若是根据大伯给的情况,咱们觉得这事儿完全不可行,那咱不做了就是,到那时也就没什么好可惜的了是不是。”
古建国听到闺女儿这么说,也是才突然反应了过来他大哥就在疆城,还是在那里已经待了十多年的老人儿了,肯定是非常了解这些情况的。
再不然,他大哥就算是自己不了解,也能知道这事儿该找谁打听去,总是比他们自己在这儿瞎想要靠谱得多。
之前也是他没有想到这一点,没能把这玉石籽料和在部队里的大哥联系到一处去,才忘记了这家里还有个靠得住的人可以问问情况的呢。
反正寄封信也不需要什么成本,问问也好,成不成的,也好给女儿一个安心,别让她整天的净琢磨这些事儿了。
古建国答应问问古建党之后再做决定后,古明妍很快的就写好了信。
凭借着多年跟她大伯通信所产生的彼此之间的默契,古明妍把他们从去疆城出差的孙叔叔那里得了几块玉石籽料的事儿,夹带在平常跟大伯讨论邮票的那些个描述中说了个清楚。
然后她又从侧面隐晦的向她大伯发出了对疆城当地玉石籽料交易行情等方面的询问,说法描写都相当小心,看上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说着一个问题中突然问上一句玉石的事儿,目的就是让检查信件的人混淆,搞不清楚她到底是在说什么。
虽然以自家大伯现在的职位地位,他的通信不会再每一封都被检查。
但古明妍也是万分注意千分小心的,绝对不允许因为自己的失误而给自家大伯添麻烦。
信件寄出,古明妍等了比以往跟大伯通信更长的回信时间,才终于在将近三个礼拜之后,收到了古建党的回信。
因为是写给古明妍的信,她也没有一定要等到古建国回来了再拆开来看的坚持。
她这会儿特别好奇也特别激动,生怕自家大伯没有get到她想问的到底是什么,也怕大伯知道了她的想法后,现实的条件却不允许她这么做。
忍不住自己好奇心的古明妍展信阅读起来,越是读到后面她嘴角的笑容就越大,心里七上八下乱跳的心也终于慢慢的平复了下来。
再次感谢老天让自己遇上了如此靠谱且还能不断地给她带来财运的家人。
古建党之所以这次回信的时间比以往都要长,那是因为他不但看懂了自家小侄女儿信里的内涵,更是根据她的种种疑问,亲自在当地做了一番调查。
在古建党通过自己实地考察和咨询了手底下的本地人出身的小兵等等的情报搜集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在疆城玉料产区的那片地区,的确如是古明妍所想的那样,有很多靠着挖玉石籽料生活的农民。
他们大多会在冰雪消融后去河里捡籽料,然后交给当地的收购站。
只不过收购站给出的收购价格很低,并不足以支撑农民的生计。
于是,当地也会有很多人会将收回的籽料私下里卖给私人,遇上合适的买家了,价格能给的高些,他们也能多赚些,对此农民们还是很乐意的。
而当地的官方对这样的情况的态度其实是有点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毕竟这收购站的价格是国家定的,他们也知道农民的艰难,如果他们自己能想到办法找些路子,他们官方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也就是不被他们发现知道,或是被人举报,类似大城市里被大家默认存在的黑市一般),他们也不会特意的去费那个功夫,去揪这些人的小辫子的。
当然了,这样的官方态度也是与他们清楚地知道农民们即使是想要私下里交易,也是十分艰难的现实有关。
除了像老孙当时那笔算是半强迫而成功的交易之外,当地的农民其实大多找不到多少人能跟他们私下里交易的。
一个是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这东西就是个没用的石头,就算是知道里头是玉石,那放在这个年代也没人会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儿回家去给自己招难。
而且当地人也并不稀罕这东西,他们都清楚行情,不可能跟农民交易,所以农民们也就只能做做外地人的生意而已。
可这年头人口流动控制严格,疆城又处在偏远地区,能遇上几个外地人呐。
偶尔遇上的那些人,也都大部分是出公差去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