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任何手艺,都是需要时间去累积的,不光是厨艺,大多数手上面的技艺,那都是如此,无一例外。 很多年轻人学个两三年,浮躁的心和自傲的气息,就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手艺比老艺人要好,觉得老艺人的都是老掉牙的东西,是应该被替换的东西。 然后大兴创新,刚开始还行,给人一种惊艳的冲击,但时间一久,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bug一堆。 到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老艺人留下来的东西,为什么能存在这么久不被更替,因为那是最接近完美的状态。 当然这个不适用所有手艺,但大多数都是如此,就拿厨艺来说,一个简简单单的番茄炒蛋,传统川菜做法,就是倒油,油温到了就放打好的鸡蛋开始炒。 然后加入番茄,最后放点盐就完事。 这样的番茄炒蛋吃起来是最有味道的,最有回味的,特别是用里面的汁泡着饭吃,那叫一个开胃,一口气干三碗大白干饭,不带歇气的。 而很多新世纪年轻人就觉得不得劲啊,学了点厨艺,那就得搞创新啊,一个番茄炒蛋,油好了,倒鸡蛋进去炒,然后倒完番茄还得加番茄酱。 完了还得加什么鸡精味精,酱油白糖的都有,甚至加什么的都有,再搞个摆盘什么的,做出来看着好看,吃起来呢? 初尝好吃,你能确保回回都好吃吗?回回都不腻吗? 任何东西,大巧不工,是最重要的一点,越是接近于原味的,越是最能体现出食材的本味,那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在老年代,根本就没有什么鸡精味精,全靠的都是厨师对食材的充分理解,姜葱蒜,等等食材,所以为什么老人家,最能理解加什么东西味道会变成什么样。 做菜也基本不用鸡精味精,一样能做的好吃入味,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要学的地方。 手艺,没那么简单,抱有浮躁,永远都学不通的。 会是一回事,通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这和华夏的文化,息息相关,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叶轩做的饭菜好吃,遵循的也就是大巧不工四个字,理解透了食材的本味,知道如何搭配,再辅以适当的作料调料调和,还有火候的掌控,那么这道菜,它没有道理不好吃。 这和只知道放调料,是完全不同的道理。 所以做菜,还是很讲究技术的,看似简单,但细品之下,却又发现难于登天。 没个一定的天赋,难以成气候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