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样一来,不但减少矛盾,方便管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相对公平了。 毕竟九州各国子民的擅长方向,其实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赵国三面皆敌,以武立国,铁骑纵横天下,勇武之士较多。 楚国以阴阳家治国,同时氏族的势力极为庞大,所以权谋之士较多。 晋国倒是文武兼备,同时国内有问道学宫。 可惜其虽学术鼎盛,但人才之间的相互争斗也格外剧烈,导致屡屡错失大贤。 其他几个国家就有相当多的大才,是从晋国离开的。 齐国商业发达,工匠之术独到,国内河道纵横水网遍布,水战人才极多,同时也不乏杂家大才。 燕国贵族统治,游侠遍地,同时有独步天下的筑城和防御之术。 人才相当平均,但其中所出之士,大概率固守有余,开拓不足。 这些擅长不同方面的人才,如果交杂在一起进行考试。 很有可能导致某一个方面全是其中一个国家的人才。 虽然这样一来能够选出更大部分的人才,但对于大夏却并非是一件好事。 因为一旦某个国家的人在其中一个部分占据了主体地位,就很容易使其产生一定的倾向。 使得其他国家的人,很难再进入其中。 其实这在后世的科举中也极为常见。 由于南方人口较为繁茂,同时文教发达,所以使用南北两卷。 这种方法虽然在公平上略有缺陷,但确实是保证国家稳定极为有效的方式。 而且姜山这样安排,其实还有另一个方向的考虑。 等到将来大夏攻陷这些国家后,这一次招收来的所有人才,就是将来统治这些国家最为有利的人手。 他们出生本地,无论从口音还是各个方面,都不容易遭受排斥。 而接受了大夏思想洗礼的他们,也会更加崇尚于将大夏的制度和思想,向九州进行推行。 这些通过科举而来的各国人才,其实就是将来统治各国的种子。 虽然用这种方法选拔人才,很有可能导致某些方面的人才,素质偏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