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演员杨小狐-《华娱之别样人生》


    第(2/3)页

    万重山的编剧组,向来都有一条规定,孟轻舟的剧本,只要过审了,大家就会对每个主要角色进行人物分析,按说这应该是演员的工作。

    知道某些艺人没有这个习惯后,孟轻舟索性让公司的编剧来做这一步工作,但只能作为参考,真正的角色特性和演员的自我设定,这些都要在剧本围读后,再做最后的决定。

    拿过《月球》男主的角色分析,孟轻舟在会议室等候刘晔的到来。

    南京《致青春》剧组,第一次和佟大伟搭戏的杨蜜,很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情绪表现的不同方式,片场的精准走位,以及对角色性格的全面塑造,这些都是稚嫩的小狐还需要长期学习的。

    孟轻舟在她进组以前,就告诫过她,电影里不能千面一体的表演,在不同的场景需要有符合定位的表演形式。

    演技这东西,本质上是一种工作能力,可通过后天学习和锻炼获得,比如表演系毕业生。但要到好的地步,又不仅仅是工作能力那么简单。

    有人天赋好一点,更努力一点,表演的自由度更大。有人差一点,懒一点,只能在所有的电影里,只提供三四种表情,任导演采摘。

    虽然他们提供的高兴和痛苦,并没有太大的肉眼可见的差异,但一个牛逼的导演,是可以通过前后场景、人物关系,去帮助观众,通过这种演员的这种级别的表演,去建立故事性的。

    所以,上过专业学校的演员,都有演技。现在复杂一点,一张帅脸,也是一种演技,虽然这种演技天然的成分太多。

    演员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自己的体味和气质。所以,有的演员穷其一生,都在追索那种“一直在找的角色”。

    其实就是和自己很像的那种人。但这是命,有人第一部电影,就遇到了,比如林青霞,对,就是《窗外》。

    有人好久才找到,比如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他在从业13后年,去世的9年前,找到了《卡波特》。当然,更多的人,一生都没找到。

    怎么才能是一个好表演呢?

    这和现场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也可以叫创作气氛。

    表演前,挨骂了没有、吃饱了没有、崴脚了没有,剧本如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