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特性基因摸索-《从一只老鼠开始的进化》


    第(1/3)页

    变色龙的特性基因倒是挺丰富的,硬质皮肤,棘刺,长舌,复眼,尾巴,热感,匿踪,听觉,体型,肌肉。

    最重要的则是皮肤变色能力。

    不过所有这些特性基因,跟长乐的本身契合度都不怎么高。

    咦?等等——

    长乐在回忆模因融合的规则。

    模因融合,其实是可以将不同生物的相同乃至相似特性基因一同融合的,一般可以提升契合度,或者是组合出新的特性基因。

    长乐至今为止,已经积累起了相当丰富的生物基因了,堪称一座基因库。

    同一方向的特性基因,会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分支、名称。

    甚至就算类别名称相同,具体基因数据也会有差别。

    总之基因数据已经多到长乐无法一一识别的地步了。

    长乐干脆直接提出要求:“先帮我将基因数据总体归一下类吧,包括这次的变色龙基因。”

    系统答应之后,长乐好一会儿才得到了归类结果,而且为了执行这个步骤,他的身体能量消耗了一小半。

    看到细分后的基因数据库后,长乐停下了察看每一项的打算,因为太多了。

    每一个特性基因,都会有一个来源物种的名称后缀,像是长乐自拟的变色龙这种也算上了。

    这么多不同来源的特性基因,长乐一时间不知道该进行哪些方面的融合。

    “我如果想将所有同一大类乃至不同大类的基因数据进行统合交叉的对比,需要耗费多少天的食物存量?”

    模因融合之前,有一个契合度的估算过程,这个估算相当于数据的预处理,即试验结果,这试验需要额外消耗身体的能量来完成,而加入试验的特性基因样本越多,估算的耗能就会越大,甚至是几何数的增大。

    这也容易理解。

    譬如一共只是A基因和B基因,融合诞生出来的基本就是AB基因。

    但要是A、B、C三组原始试验基因,结果的可能性就是3+1种了(ABC也是一种组合)。

    A、B、C、D的话,可能性更多。

    这还不算是突变的情况,而基因融合试验不仅仅是做一下序列组合那么简单,还会有纠错、迭代等的过程。

    换算成前世里的计算机处理过程,就是数据量越大,类别越复杂,处理用时越多,计算能耗越大,计算得到的结果也会越丰富。

    系统好一会儿才得出答案:“预估会耗时3-6个月不等,耗费的能量换算成高质量食物,需要3000KG以上。”

    这——

    3000KG的肉,够自己吃三个多月了。

    更别说,这还仅仅是模因融合估算试验,等得到了合适的模因结果后,融合还需要额外的食物消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