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战天斗地,种粮备荒-《我能拖动进度条路霄》


    第(2/3)页

    这才是路霄“反清计划”的第一步。

    …………

    乾隆时期是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然而众所周知,历史中的盛世顶峰,一般也就意味着一个王朝正在步入下坡路了。

    这是以后人史观的视角来观察,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然而就算是盛世顶峰,乾隆年间也并不太平,光是黄河地段,就发生了多次大洪水。

    路霄记忆中,乾隆年间有两次大灾,一次是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亲自主持的救济灾情,对当时平定叛乱的战争走向影响极大,引发了多场地区冲突和叛乱。而另一次,则是乾隆后期,由和珅主持的赈灾,彼时官场风气已然败坏,所以这次老百姓就倒了血霉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路霄认为他大清不能亡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蒙疆藏的后世版图在此时还没正式纳入疆域。这也是乾隆这好大喜功的老小子,干过为数不多的好事,也算是明确的历史定位,必须让他做完了再说。

    而他现在之所以想大力发展南部沿海的农业和海上运输,就是想从这第一次大洪水中获取足够的人脉,夯实立足南方的基础。

    他记得其实没有错,乾隆二十年,确实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洪水过后,就是一场蝗灾。

    而大灾之后必是大疫。

    此后,乾隆二十一年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整个江南地区都卷入了瘟疫之中。

    “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这似乎有点绝对,但在古代,有很多事实可以佐证。

    事实上,古代的瘟疫来自大灾,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情况。

    一场包括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以及湖南部分区域的大规模水灾还没有处理完毕,又发生了蝗灾。

    “淫雨损麦,蝗蝻生,大水伤禾……”

    本来水灾导致的庄稼毁坏不算特别的严重,被虫灾这么一闹,彻底饥荒了。

    水灾和蝗灾加在一起,粮食的产量几乎归零,各地米价纷纷飙升,两月之间连番数倍。

    谷贱伤农,谷贵亦伤农。

    粮价的上涨,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灾难。面对饥荒,乾隆也作出了相应的措施,可免除江浙地区的丁税、让地方官员发放口粮籽种、鼓励农民耕作、设立粥厂,这些都治标不治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