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平叛大计-《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环吉林,有数支军队都虎视眈眈。
都看中了第二混成旅的装备,也都认为这支军队唾手可得,毕竟对方人少。北方的吴俊升主动请战,张景惠也表示愿为前锋。
可是张作霖自有主意。
28师自收编以来基本在原驻地整训,军中上下除换了师长旅长外鲜有动作,是时候拉出来耍耍了,而且还要让他们知道吃了老张许多饭,该为老张效力了。张景惠的16师是新编的部队,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军心,这两支军队同时奉命开调吉林。
卫队师久经考验,用不着再历练了,且是张作霖手中的战略预备队,所以对高军上不了场,但不代表张汉卿没机会亲临前线。
同样,吴俊升的29师一向在洮南、黑龙江剿匪及维持地方治安,也是好久没参加过正儿八经的战斗了,让它从北面出发进入吉林。三个整编师对付一个混成旅,无论装备、人力都居于绝对优势,料想纵不能一战全歼,战而胜之是有相当把握的。
上阵父子兵,张作霖又想把儿子往前推推,去抢一份唾手可得的军功。
但是张汉卿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出彩表现,但资历上毕竟还差些,这些奉系军界高层不一定会给予应有的配合,所以需要有个人坐镇。
这个人选最好的就是鲍贵卿。
为了统筹指挥三个师,张作霖设置了“吉林保安司令部”,让督军鲍贵卿兼任司令。
这么大的战事,若把作为督军的鲍贵卿撇开太不像话了,也容易落人口实。可是鲍督军手无寸铁,估计正想着努力抓点军权,若借着这个机会乘机揽权,张作霖估计想死的心都会有吧?张汉卿以资深参议的身份兼任保安司令部的副司令,从地位上合适,从心里上可以让各方接受,另外可以顺便监督鲍贵卿。
顺便说一下,张汉卿目前自动升任东三省巡阅使署资深参议了,原奉天督军署总参议一职已经取消并不再设置,该职能被督军署秘书长所代替,而且都要是文官出身,如袁金铠、莫德惠等。
这是落实张汉卿的意思:经过奉天改革,军队与警察切开后,又陆续与政治脱钩。军官只负责军队的事,与行政上再无瓜葛,这样的好处是再也没人有机会威胁到张作霖的地位。管军不管政,管政不管军,每人都是单一的部分,除了张汉卿,他是太子,是继承人,是例外。
督军不兼师长,便使督军的势力打了折扣,不再是军政、军令一手抓。督军下属的师长,在部队的发展规划、教育训练、军官的考核提拔、预算等方面接受各省督军的安排;但作战指挥体系如作战编制形式、演习、作战调动等具体军事行动,要听从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部的命令----这是拨高了兼任参谋长的张作相的地位。
简单地说,张作霖收回了原本由各省督军调兵遣将打仗的权力,把军令收归于巡阅使署;把后勤补给训练等等烦心琐碎的事情交给了各督军。这叫做巡阅使署管战,各督军管建。所以即使鲍贵卿身为吉林督军,在作战上却没有任何发言权,除非是加了“保安司令”的头衔。
当然,即使鲍贵卿有了这个头衔,他也不能搅起多大风浪:这几个师长都是张作霖的人,他想指挥也指挥不动啊。不过张汉卿的分离军政、军令的提议正合老张心意:眼见得部队越来越多,自己也没有精力直接管理分散在几个省的师了,将来势必要分权出去。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好的体系,让手下人良性制约,当然是一件好事,就算是未雨绸缪吧。
真不知道这个儿子是怎么有这种洞察人性而且又方法巧妙合适的主意的?他觉得自己现在特有自信,无论是在处理东三省的行政事务上,还是在控制手下的高级军官上。以前那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上位者的从容。
张大帅要让儿子来做副司令,三个师长各有想法。汲金纯与少帅是老熟人了,对少帅在卫队旅(师)的各种表现了熟于心,对少帅还是相当佩服的;
张景惠、吴俊升都是张作霖的盟兄弟,从这个辈分上说,张汉卿还要称他们一声盟叔伯。对这个“后辈”跃到他们头上,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们都是东北军界的前辈了。不过碍着张作霖的面子,张汉卿又不摆副司令的臭架子,他们心里不悦,表面上还是能够相片的。
倒是鲍贵卿,对张汉卿来“掺沙子”有些不满----张汉卿做了副司令便“大放厥词”,在军事行动上屡出惊人之言,风头盖过他这位正杆子的吉林督军,便有些不快了。无论从资历、职务、包括年龄,他都觉得比张汉卿高出一头来。
张汉卿建议用优势兵力正面摆开阵势三面夹攻可一鼓而下,不给高军喘息机会。只要撕开一个缺口,被分割包围的高军上下死战的士气必消,毕竟在严格意义上是“叛军”。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亟缺的山炮等武器,当然风险是人员损失,讲究的是一个“快”字和不计损失。
而吴俊升却打起保留实力的小算盘,不愿充当打手。他更倾向于围三阙一,用各种压力让高军不堪重负,以最小的损失“逼”高军离开驻地,这样,山炮等重武器不便携带便有机会被留下,而且离开驻地的高军后勤补给都会成问题,可以轻松在运动战中消灭这支军队。这样虽然时间可能会花费多了些,但时间应该在奉军一方。
不能说老吴的想法不对,只是根据张汉卿对高士傧其人的判断,不到最后一刻,他是不会轻易离开驻地做土匪的。这“围三”只会变成僵持,最终将是劲旅与重兵之战,玉石俱焚,结局就是鸡飞蛋打什么也捞不着,损失更大。
虽然汲金纯倾向于张汉卿的意见,但是初任师长的张景惠却表示稳妥为重、赞成吴俊升的主意。
鲍贵卿也不愿在自己治下吉林发生军事大战,吴俊升提出的主意颇有温水煮青蛙之妙,而且还有机会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会让他在东北军界名声鹊起,他拍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