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天道循环-《反穿越调查局》


    第(2/3)页

    这也难怪。所谓大争之世,往往都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始终是各方势力最为宝贵、拼命抢夺的资源。

    像赵亮这样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英雄,如果不能为桓玄所用,就迟早有可能成为劲敌。与其等到那个时候像司马道子一样头疼,还不如趁现在痛下狠手,以绝后患。

    不过好在赵亮提前有了防范之心,在那晚打跑了建康军杀手团之后,便立马调遣三百精锐入城保护,否则说不准还真就让桓玄恶向胆边生,顺带一并给收拾了。

    为此,桓玄还兀自懊恼了好一阵子,感觉自己错失良机,等于一不小心放跑了未来一个强大的对手。

    但是,现在赵亮亲口说出即将退隐的想法,内心矛盾的桓玄又立刻涌起了另外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他在城门外勒住缰绳,感慨道:“长史大人,桓某从小长在豪门之家,自诩阅人无数,也听父辈们点评过不少天下的英才。但是,像大人你这样的英雄人物,却是从未遇到。如今听你说要避世归隐,实在是……唉,实在是令人扼腕啊。”

    赵亮微微一笑:“南郡公言重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没几年。堂堂华夏大地,群雄逐鹿竞起,实在是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此去一别,今生恐怕再无相见之日,所以在下有句话想要奉劝南郡公,不知当讲不当讲。”

    “大人敬请指教,桓某洗耳恭听。”

    “权势固然诱人,仇恨固然弥久,但终究只是过眼云烟。唯一值得敬畏的,是天道循环、民心向背。望南郡公来日大权在握之时,还要好自为之。”

    说罢,赵亮朗声一笑,与桓玄等人说了声告辞,然后催动胯下坐骑,追着已然起行的北府大军,逐渐远去。

    望着赵亮那慢慢变得模糊的背影,桓玄心中不禁怅然若失。在乍起的萧瑟秋风中,他端坐马上,兀自出神,嘴里却始终喃喃念道着:“权势诱人,仇恨弥久,天道循环,民心向背……”

    据《晋书.列传第三十四章》原文记载:道子寻拜侍中、太傅,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崇异之仪,备尽盛典。其骠骑将军僚佐文武,即配太傅府。加元显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征讨大都督、十八州诸军事、仪同三司,加黄钺,班剑二十人,以伐桓玄,竟以牢之为前锋。

    将桓玄放虎归山,可谓是司马道子一生中最大的失策。然而,当时的他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

    赵亮成功护送桓玄回归荆州,并且挫败了甘仲平的袭击,只是令司马道子懊恼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然后,他便将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的南郡公暂时抛诸脑后了。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位会稽王的目光,始终都聚焦在了离建康更近的北府兵身上。

    当谢玄谢安相继去世之后,司马道子再次玩起了自己最为擅长的权谋手段,轻而易举拿掉了眼高手低的谢煥,同时成功分化压制北府各派系的将领,最终改由刘牢之代为执掌所有兵权。

    自那之后,司马道子顺理成章的认为万事大吉,以一种高枕无忧的心态,开始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也日渐放松了对于荆州方向的防范。

    直到公元402年,司马道子的儿子,时年二十岁的司马元显察觉情况不对,才遂以骠骑大将军、都督十八州诸军事的身份,兴兵讨伐已经暗中发展壮大,甚至严重威胁司马皇族地位的南郡公桓玄。

    此役,建康军与北府军联手,水陆合计十七万兵马,大小战舰两千四百余艘,并任命征西将军、北府大统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逆流而上,向桓玄的荆州军发动进攻。

    桓玄不惧强敌来犯,亲自披挂迎战,在姑孰击败并俘虏了朝廷大将司马尚之,同时指挥庞大的水师舰队封锁长江,成功阻断朝廷联军的粮道。

    眼看掌握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桓玄又派遣亲信荀雯作为密使,潜入敌营策反刘牢之。

    著名的墙头草刘牢之,在大军粮草断绝和桓玄许以厚利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再次展现出其首鼠两端、投机反复的风格,于阵前倒戈,投靠在了桓玄旗下,并掉过头来对司马元显发动突然袭击。

    由于猝不及防,本身又缺乏足够的指挥能力,年轻的司马元显终究不是桓玄的对手,大军一溃千里,最后竟然还把东晋都城建康也丢在了荆州军的手中。

    桓玄率领大军入城之后,雷霆霹雳般的接掌了朝堂大权,并且直接派兵抓捕了司马元显,以谋逆罪将其处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