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六十六封信-《车游记》
第(3/3)页
江北只是看了最上面的一封信的寥寥几行,便知道自己手里的一沓信,是张大爷写给另外一个人的。
他皱眉问道:“这些都是您写的?”其实他还想问,信既然写了这么多,为什么张大爷不寄出去?只不过他并没贸然问出口。
张大爷叹了口气:“你肯定想问,为什么我写了信却不寄出去吧?”
江北嗯了一声,满脸不解。
“唉,这些信上的人都不在了,所以根本寄不出去。”说完,张大爷的表情也没了之前那样的轻松,眼神复杂。
江北没吭声,低下头开始阅读手里的信。
“班长,我结婚了,爱人是……”第一封信,收信人是班长,信的内容宛若流水账,字也歪歪扭扭,甚至很多地方还有错字,和小学生的日记很像。
“建国,今天我带着团队去了东北,可是事情太忙,没能抽空去你家看你,等我下次去,你要请我喝酒……”第二封信,收信人是姚建国(锁柱)。
第三封、第四封……第六十六封……
江北看的很快,不到一个小时便全部阅读完毕。
这些信里的内容驳杂,长短不一,有的洋洋洒洒四五篇纸,有的简短精炼,四五行字。
六十六封信,三十二个收信人,时间横跨三十余年。
江北不解的问道:“您这些信在多年前就写好了,难道90年代的时候他们就不在了?”
张大爷长呼了一口气:“老山·战役听说过吗?”
江北愣了三秒,随即点头。
相比于华夏历史上的无数场战役,这是一场在中小学史书上毫无痕迹的一次战役。
江北之所以了解,还是因为之前看过窦文涛一个纪录片。
“这些收信人都留在那里了,我们加强排一共三十四个人,只活下来两个,一个叫张祥林,一个叫唐军。”张大爷在说张祥林三个字的时候,指了指自己。
江北在听到老山两个字的时候,结合着信里的内容,就已经猜出了一些端倪。
尽管,信里一字不提关于战争,也从没用生者对死者叙说的口吻。
“您……”江北看着眼眶湿润的张大爷,欲言又止。
本名张祥林的张大爷继续说道:“唉,这么多年过去了,想起来还是忍不住。”
接下来,张祥林把那场几乎让他们排全军覆没的战役从头到尾的讲了一遍。
江北全程可谓听的惊心动魄,战争是现代人无法想象到的残酷,因为再多的新闻稿和视频,都不能让人真切的体会到枪炮声就响在耳边时的感觉。
“我和老唐在排里是年龄最小的两个,所以班长他们把活下来的机会让给了我们俩……”张祥林讲到最后,声音已经趋于哽咽。
“您需要我帮您做什么?”江北递了一杯茶给张祥林,帮着他平静了一下激动的情绪。
张祥林长舒了一口气,说道:“我想拍一部电影,在电影里,让张祥林和那些战友们死在一起,之前我找了很多编剧,写出来的东西,我都不怎么满意,所以这事儿一直都在耽搁。”
江北虽然不能对张祥林的痛苦感同身后,但他曾看过相关的纪录片,所以也多少能感受一些张祥林的情绪。
不过他完全没有创作剧本的经验,赧颜道:“您可能不知道,虽然我一直都是做文职工作,但却没有写剧本的经验,所以这事儿……”
“江北,你先别急着谦虚,你的文字我看过一些,功底很不错!而且你的摄影技术非常出色,能兼顾这两样的人,在国内很少,在这凤毛麟角里和我对脾气的就更少了。”
张祥林起初并没有这个打算,直到老唐给他推荐了江北两篇推文。
看到了里面关于黄鹤楼、故宫等建筑的文字后,他才萌生了这个想法。
尤其是在那两篇推文里,江北对故去的人的思考和剖析,不仅角度很符合他的胃口,且颇具他很推崇的哲学风格。
比如在故宫推文里,江北曾为溥仪写过一句话。
“历史记住了他是最后一任皇帝,而他的不幸和幸运,亦都来源于此。”
只这一句话,江北便打动了他。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