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一章 且欲师之-《战国之东帝》
第(2/3)页
于是,天下各国皆知齐人怯弱。
这就是臣说的齐国荣辱失效的原因所在,不是齐人没有荣辱之心,而是齐人的荣辱不在正确的地方。”
田冀闻言,长叹道:“先生说的对,现在齐国的百姓,果然已经荣辱失效了。”
鹖冠子见齐王赞同,再开口道:“大王,商君有一句话说得对,百姓愚昧,可以与百姓乐成,却不能与百姓虑始。
所以,想要驱使百姓为国而战,首先就是明法重令,改风易俗。而明法重令改风易俗,就要选择与贤良共谋。而贤良之人则由博选而来。
所以说,人君以博选为本。”
田冀点了点头,然后看着鹖冠子道:“先生对齐国的了解可谓深了,不知先生以为,我齐国该如何改风易俗呢。”
鹖冠子应道:“大王,齐国现在的风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均平富。故而改风易俗最关键的就是改变齐国的换田之法。
依老朽之愚见,大王应该推行新的田制,还是应该以公平为核心,应该以均贫富为核心,按照齐国百姓家庭的数量,按人口分配上田、中田、下田。分配好了以后,不再进行轮换。如此,百姓始终耕种一田,则必定会因为耕种的努力程度还有耕种的技术,而出现贫富不均。
此时,朝廷就应该奖励那些富贵的人,惩罚那些因经营不善而贫穷的人。
如此,百姓就将不再寄希望于上天神灵,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耕种技术,以及更加努力的耕种。
这样,风俗就会从根本上进行改观。”
田冀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先生以为,寡人应该如何调用百姓为国效力呢?”
鹖冠子应道:“大王,大王欲调用百姓,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政策施行在百姓所期待的地方。
齐国百姓富裕,赏赐钱财,如果赏的少了,那百姓就完全看不上,调动不了百姓,如果赏赐的太多,那国家就不堪重负。
而官职、爵位、荣誉则不然,这些都是国人所重视,大王所不缺的。而且大王可与之,可夺之,得之在大王,失之在大王,百姓之得失全在大王,则百姓可为大王所用矣。
百姓为大王所用,大王便可对百姓进行有针对性的赏赐。
有德者使其地位尊崇,德传一乡,则令乡师逢年过节之时主动前去拜见问候,并奉上大王的赏赐的酒肉。德传一县,则令县大夫问之,德传一都,则令都大夫问之,德传全国,则大王亲往问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