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忠心值几斤几两?-《北宋小文豪》


    第(2/3)页

    朝廷缺能写文章的人吗?

    每轮科举赴京应试的举子都能把文章写出花来,只是这些人之中有没有真正的经世致用之才就有待商榷了。

    何况,苏辂的文章写得也不差。

    苏辂只是年纪还小,笔锋比较稚嫩,行文爱用大白话而已,倘若能好好教,将来未必不能大放异彩。

    范镇说道:“听说张安道没收苏家兄弟俩为弟子,倒是收了苏文父这个小儿子。”苏文父指的自然是苏涣,文父是苏涣的字。

    欧阳修打趣道:“这个张安道,遇到好苗子自己藏着掖着不举荐给我。”

    范镇笑着替张方平开脱:“估摸着是因为这孩子还小,不像苏家父子三人明年就能参加秋闱。”

    说来也是稀奇,到时苏家父子三个上阵父子兵,要是秋闱都过了,就该一起来京赴考了。父子三人同科应试,也是难得!

    欧阳修把苏轼和苏辙放到一边,准备回头再好好品读。

    今日是休沐日,朋友相聚,合该看点轻松的东西,他先拿起《铁面将军平蛮记》看了看,一下子认出了铁面将军的原型,这小子胆子大啊,敢编排朝中的大将军!

    近来狄青算是开封府风云人物。

    狄青平蛮有功,如今已经从副枢密使高升为枢密使。

    别看这只是去掉一个“副”字,实际上这个任命在朝中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主要是按照大宋的用人规则,枢密使必须由文官来当。枢密院是管军事的没错,但是枢密院一把手就得是文官,你武官就算打仗再厉害,一般也是不给你当枢密使的!

    狄青这道任命,可谓是扎了不少人的眼。

    最上头的位置就那么个位置,文官还不够分呢,你一只会打仗的武夫来凑什么热闹?你个舞刀弄枪的,知道怎么做关乎举国命运的决策吗?反正,枢密使不是你们武将该染指的!

    这事其实也不能怪文官,主要源头还是在皇帝。

    当初老赵家被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就时常会疑心追随自己一路干过来的兄弟会不会也有同样的心思,所以来了次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喝下这杯酒,我们就是永远的兄弟了,真兄弟就该让好兄弟睡个好觉。你们要是麻溜地把兵权全部交出来,自己也可以安心回家养老去,岂不是皆大欢喜!

    所以老赵家不管底下的将军打了多少胜仗,封顶的官职都是副枢密使,永远有个枢密使在上头压着!

    忠心值几斤几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