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忽必烈的野望-《宋胆》
第(2/3)页
大宋的十八界会子其实就是信用货币,而元人的中统钞则是介于银本位和信用货币之间的一种纸钞。
好吧,说十八界会子是信用货币都是抬举,那其实就是流氓货币。
中统钞起码还有一个基准,还有近百万两的准平银库做为保障。
可是会子却是,大宋朝廷说是多少就是多少。
说是一贯会子抵扣一贯铜钱,可却不开放会子与铜钱的交通渠道。
朝廷往出花钱用会子,当一贯钱花。但是收税的时候,却不收会子,或者按市场的折扣价来贬值会子。
而且,一没钱就开动印钞机,拿纸一样的流氓会子从百姓手里抢夺资源。
这其中虽说有战争消耗过大的无奈因素,但再怎么说也是耍流氓,比后世的美联储还要无耻。
事实上,从蒙元攻克襄樊,大军南下开始,几乎是势如破竹,短短几年就瓦解了南宋的绝大多数反抗,军事上的强大只是一部分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一小部分原因。
会子与中统钞的战争,才是决定宋元命运的一个关键。
当时的南方,已经被会子榨干了。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百姓,已经没有任何一丝能力继续战下去了。
而中统钞则不同,有准平银做为保证金,忽必烈又放出,南方百姓可以用手中不值钱的会子定价兑换中统钞的政策。
这等于是给了一个全民大福利,很多活不下去的南方百姓自然就放下反抗,举城降元了。
这也应了之前所说的,元朝能打半个地球,真不仅仅是靠军事力量,其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全面碾压全世界的。
也正因如此,即使困难重重,赵维也要建立银行和新的货币体系。
否则的话,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你都不是元朝的对手。
国与国的战争,不光打的是兵力,还有方方面面。
事实上,赵维在四川打赢了元军,却在其它方面败给了元朝,而败的最惨的正是货币。
赵维前后运到四川的白银有一千多万两,这个数目是元朝准平库存银的十几倍。
原本他以为,这绝对够忽必烈老爷子喝一壶的了吧?
可实际上,却是一场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愚蠢之行。
也不是说他到处撒钱把自己害了,撒钱还是有成果的,否则神臂各城没那么快平定。
单从这一点来看,赵维就赚了。
但是,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他却败了,而且败的很惨。
近千万的白银撒出去,使这川东六城白银泛滥,通货膨胀这就不用说了。
除了粮食,其它生活物资的价格都能吓死人。一两银换一两铁,一两银换一尺布的事,比比皆是。
当然,这些也是没办法,谁让没时间呢?想快速稳固六城,就得撒钱。
但赵维还指望着这些白银流到元占区,给忽必烈和阿难答也制造一点麻烦。
然而,他想多了。
阿合马别看人死了,但是,他弄的那套货币体系真的太先进了。
大量白银涌入元占区,以巴蜀为中心向各地扩散,一千万两啊!赵维琢磨着,吓也吓死你了吧?
结果,连个水花都没打出来。
忽必烈迅速做出反应,先是在四川以及周边行省调高了中统钞的兑换比例。
由原来的一两银兑三贯钞降到两贯五、两贯,最后到一贯。
再从四川等少数几个行省慢慢向外辐射,只三个月,全国的兑换比例都稳定在1:1的比例。
然后,开始暗中用中统钞置换百姓手中的白银,增入准平库。
虽然这个过程也有痛苦,造成了不少的麻烦,但是总体上国家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荡。
而到赵维离宋的那个时期,不但完全没了影响,准平库的基准白银也从原本的90多万两,增至400多万两。
赵维虽然拿了六城,也恶心了忽必烈,但却让元朝国库储备翻了好几倍。
总的来说,赵维得到了空间,安西王府损兵折将,还丢了几座山城,却是忽必烈渔翁得利,成了最大的赢家。
这是什么?
这就是货币体系的力量。
忽必烈没费一兵一卒赚了个盆满钵满,中统钞的强大之处体现的淋漓尽致。
也正是赵维在中统钞上吃过一次亏,让他深深的意识到,将来就算大宋拥兵百万,船坚炮利,就十八界会子那个熊样儿的,也不可能打的过中统钞。
必须建立一个比中统钞更完备、更有生命力的货币体系。
不但要用在中美洲,之后还要拿回四川,甚至安南这些过渡地区。
这是根本,是内在实力。军队是外,没有内在的底蕴,一样赢不了。
于是,他想到了银行,想创造一套全新的货币体系。
虽然不擅长,但必须去做,这也是他从朝堂抽身而出的主要原因。
赵维没把握,说句大实话,就是底子不好。前世的时间都喂狗了,更做不到朝上搅动风云的同时还有精力干这个事儿。
现在可以专心一处,沉淀下来好好琢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