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 965.崇祯害死了孙承宗一家!(4500字求订阅)-《颠覆了这是皇帝聊天群》


    第(2/3)页

    ………………

    卧槽!

    皇帝们此刻心里都想骂娘了。

    人妻之友:

    “这还没完吗?”

    “这货还造了什么孽?”

    …………

    崇祯眼中满是绝望,他只是萌生了一次议和的心思,竟然给大明王朝带来了这么多的伤害。

    而且这竟然还没完!

    他的小心脏现在都承受不了了。

    而陈通此刻则更为激愤,因为说到下面一个故事,他简直想把崇祯碎尸万段。

    陈通:

    “金人这次进攻到中原,他们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匪夷所思的事情。

    那就是他们带领着大军,首先杀到了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包围了一座小城。

    而这座小城里面,既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他们想要的人口和牛羊。

    但这却成了金人入关以后第一个攻击目标!

    你们猜猜他们是为什么呢?”

    …………

    聊天群中,皇帝们都是眉头紧皱,

    片刻之后,刘邦就开口了。

    杀白蛇的不都是许仙(诡道圣君):

    “金人跑到中原劫掠,无非求的就是钱财和人口。”

    “既然这两样都不占。”

    “那就是来报仇的!”

    “这个小村里面,绝对居住着金人最大的仇人!”

    “我稍微看了一下明朝末期的历史,明朝真正对金人有威胁的,估计也就只有一个人了。”

    “那就是制定大明对金人总策略的将军:孙承宗!”

    …………

    尼玛!

    此刻的李自成手一抖,直接就把户部尚书老婆递给他的美酒摔在了地上。

    他当时都惊呆了,刘邦竟然能想到。

    他此刻才知道,这些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大佬,那真不是吹的呀!

    竟然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

    百姓不纳粮:

    “不错!就是孙承宗。”

    “我当时也很纳闷,金人为什么不抢东西,非要去占领这个地方?”

    “可最后才发现,金人就是大张旗鼓的去杀孙承宗。”

    “因为孙承宗建立了关宁锦防线,而正是关宁锦防线的建立,才把金人彻底阻隔在了辽东。”

    “并且孙承宗采用的可是坚壁清野的策略,一点好处都不给金人留下,当时金人的日子太难过了。”

    “这一次金人好不容易能打过长城,进攻到了孙承宗的老家,怎么可能放过他呢?”

    “而孙承宗则是带领着一家老小,跟金人死战到底,最后举家殉国!”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都战死。”

    “太惨烈了!”

    “也就是说,崇祯这一次议和,直接葬送了明朝末年最有名的两位将军。”

    “之后明朝无人可用,那也是崇祯自己作的!”

    “真正忠于明朝的将军,都被崇祯自己给害死了。”

    ………

    我曹,我曹!

    朱棣痛苦地捶着自己的脑袋,这个祖宗太难当了,他本来以为自己可以直面明末的历史。

    不就是亡国了吗?

    之前哪个朝代没亡呢?

    可是听到崇祯这么干,竟然这么疯狂地拆家,他实在忍不住了。

    诛你十族(盛世雄主):

    “该死!”

    “崇祯这个脑瘫一次议和,竟然让明朝损失这么惨重!”

    “第一,害死了当时最出名的大将卢象升。”

    “第二,害死了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孙孙一家。”

    “第三,竟然还饶过了李自成一命,让这李自成可以死灰复燃。”

    “第四,让金人踏过长城,劫掠大量的金银财宝和人口,让金人的实力迅速攀升。”

    “好好好,好一个无能为力的崇祯!”

    “好一个,谁上谁都不行!”

    “这关历史大环境什么事?”

    “我就扪心而问,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像崇祯这么蠢吗?”

    “如果你强硬到底,从不议和的话,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

    崇祯嘴巴张了张,一个屁都不敢放。

    这能怪得了历史大环境吗?

    这些事情可都是他乾纲独断的!

    这一次文武群臣可没有给他扯后腿。

    毕竟文武群臣也不同意议和,那是放开了他的缰绳,让他自己在那撒欢。

    可结果呢?

    他却做出了最坏的抉择!

    竟然重用议和派,让他们去针对主战派。

    这下倒好,不但议和没成,还把金人放入了关内,让人家烧杀抢掠。

    不但死的百姓不计其数,还害死了明朝最有名的两位名将。

    他都感觉自己无颜去见列祖列宗!

    更是愧对炎黄古史。

    .............

    聊天群中,皇帝们纷纷摇头。

    秦始皇心累不已,这比他当初听到朱允炆的骚操作还难受。

    毕竟朱允炆之后,有朱棣去收拾烂摊子。

    虽然朱允炆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很快就会被拨乱反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