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罪名落实-《孤才不要做太子》


    第(2/3)页

    眼见这个小丫头竟敢挺直腰板直视皇帝、大声言语下冒犯皇帝,李涧怒斥一声,就要动手。

    李世民抬手示意李涧稍安勿躁,丝毫没有回避武珝的目光:“你举得这一切怨朕?也对,朕是天下之主,虽然手握生杀大权,看似风光,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怨恨的。官员不得力,首先挨骂的是官员,下一个就是朕了,好像是因为朕的昏聩,才把昏官派到任上的。

    可是小丫头,你可知天下有多大?荆州到长安的距离,甚至不到大唐南北疆界的三分之一。朕要顾全的是大局,不是细枝末节。虽然朕也能从小处抓起,可是你觉得,那样的话朕顾得过来?朕也是人,没那么多的精力。”

    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武珝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一边旁观的李承乾,看到武珝的样子,忍不住偷笑。其实,武珝的话在一个朝代末期或者还有点道理,但是在现在绝对不适应。

    确实,天下之大,肯定会有冤屈,但是至少在目前这段时期来看,肯定是杞人忧天的。且不说皇帝重视刑狱,经常派大臣兼任观风使、巡查使,巡查各地刑狱。就是在皇帝的刻意诱导下,各地的官员,也都知道做一个好官将任下的百姓带动的富裕起来,才是升官的最佳方式。

    所以,或许富户地方豪绅会受到冤屈,百姓是绝对不行的,只要观察使一到,有一个百姓坐在地上痛哭倾诉冤屈,那么至少也会有一个县令的脑袋落地。

    所以杨氏的遭遇,主要原因还是在武士彟的面子上。因为武士彟的面子,荆州的官员才会知法犯法,想方设法的要将武元庆兄弟保住。

    这件事,皇帝自然也是清楚的,事实上莫要说荆州的官员,就连他也有保住武元庆兄弟的想法。说到底,武士彟没有对不起大唐,作为一个国公却在各地游任,每到一处都能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功绩早就能将他送入朝堂安度晚年了。病死任上,反而让皇帝错失了奖励他的机会。

    想到这里,几乎下意识的,李世民也准备将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父皇,三思啊!”

    察觉到皇帝眼中的一丝痛苦之色,李承乾恰到好处的发出的警示。

    李世民不满的看了李承乾一眼,才要出声训斥,忽然想起了太子关于武家的处置。对啊,武元庆的儿子,不是被送到老家去了?武士彟的血脉并没有因此而断,甚至家产都给那个小孩子留了一份。如此一来,处置武元庆兄弟是处置武元庆兄弟,给武士彟面子是给武士彟面子,两者反而并不冲突了。

    想清楚这一点,李世民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看着又抬起头跟自己对视,似乎能看穿人心的武珝,李世民忽然觉得自己的想法被这个丫头看穿了。

    这个小丫头....

    沉吟一下,李世民终于开口了:“小丫头,你叫什么?”

    武珝回答道:“回禀陛下,小女子武珝,玉的那个珝。”

    搜肠刮肚一番才想起“珝”是哪个字,让李世民有一种很怪异的感觉。

    看着倔强的武珝,李世民点点头说:“你这个名字不太好,珝,玉也,常言君子如玉,男子用这个名字,还挺妥当,用在你身上反而不好了。朕搜肠刮肚之下,才想起来只有三国谋士薛珝,是用的这个字。也罢,天地君亲师,朕为君主,自然是在你父亲之上的,朕欲赐你一个新名字,你觉得如何?”

    赐名?

    如果是换作常人,恐怕立刻就激动的昏过去了。皇帝亲自赐名,这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拿来当谈资,比起赏赐国姓来,还要荣耀半分。

    但是,皇帝的橄榄枝,抛向的却是一个倔强无比的丫头。

    恭敬的叩首,武珝道:“回禀陛下,小女子不愿意,是太子殿下一心一意的为小女子申冤,还救了小女子的性命,如果换名的话,小女子希望是太子殿下赐名,多谢陛下恩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