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火药-《孤才不要做太子》
第(1/3)页
目送着欧阳烁等人离开,李承乾只能为自己的谨小慎微伸出中指。
可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原始的火药,是唐朝后期才出现的,在经过一段探索后,才开始被实际应用。而且,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药发傀儡。
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火药被引入医学,成为药物,用于治疗疮癣,以及杀虫、辟湿气瘟疫。
可是,唯独没有在战争中大量应用。甚至于,火药这种发明被列到古代四大发明里面,简直就是一种讽刺,东西是中国人发明的,完善、使用却是外国人进行的。当八旗骑兵在人仰马翻之际,不知道有没有感受到一丝无奈?
“段云志,你现在立刻派人在长安周边找一处距离近,却又能保证没有人烟的地方。今后,这个地方会变成大唐的命脉,不能懈怠。”
见太子说得认真,段云志拱拱手说:“殿下有所吩咐,属下必定照做,只是,您到底要做什么?”
到底要做什么?
李承乾坐在布满尘土的台阶上,他也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火药的出现太早了,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唐朝不是宋朝,特别是如今,那些将领,那些府兵,渴望战争渴望得眼睛在晚上都会发出绿色。吐蕃、西突厥,只能让他们忌惮? 真要开战? 不会有一个怂的。
在这样的朝代放出火药,等他们尝到甜头以后? 也不知道大唐的版图会扩大到什么程度。
与此同时? 火药势必会产生无数的亡魂,让他背负无边的杀孽。
想到杀孽? 李承乾忽然又没内疚的想法了。
死多少人关我屁事!只要死的不是唐人不就行了?
站起身,李承乾看向还在等回答的段云志说:“你应该记得孤改造八牛弩的事情吧? 孤给你透个底? 将出现的新武器,会让横刀一类武器逐渐的淘汰,如果不是图一个省事儿,甚至八牛弩都会被废弃。言尽于此? 孰轻孰重? 你应该分得清吧!”
“属下知晓了!从现在起绝对不再质疑殿下!”
段云志不需要完整的回答,他只需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够重要就行了。百骑司作为皇帝最亲信的组织,确实是做这些事最佳的选择。
段云志走了以后,李承乾才回到丽正殿换了衣物,回到书房开始处理奏折。
皇帝那一整后殿的屏风? 其实不全是靠着百骑司的密报才出现的。至少,一封奏折? 能很大程度上表现一个官员的性格。偷奸耍滑之类,一封奏折上多是拍马屁的话语? 真正的实事儿,估计只有寥寥的几笔。
黄河改道? 哪怕放在现实都是一场大灾难? 可是同是定州发出来的奏折? 一个县的奏折极力的粉饰太平,另一个县的却是如实诉说,以至于一封奏折写不完,要发两封。
大灾出现的时候,县令才可能有上奏的权力,从县令一级的奏折上,才能更贴近真实情况。
“歌功颂德之言,勿要再进,黄河改道,朝廷应当如实赈灾,此奏折却会让救灾的顺序发生变化。莫非,看着自己治下的百姓后被救济,你觉得很合适?”
刚开始还要写文言文,可最终李承乾还是决定用大白话批复。粉饰太平这股风不可长啊!什么时候一两个企业家就能用自己的脸面遮盖住一个村,甚至一个县的时候,普通百姓哭都没地方哭去。
这股风气必须得到抑制,大唐盛世不能是一个人、几个人的盛世,如果不是所有人都在盛世中有一席之地的话,这样的盛世,只不过是虚假的而已。
提笔就开始写太子教,准备发出这样的法令。
“去假存真”,这就是李承乾提出的主张。
中书省的房玄龄接到太子的太子教,并不觉得意外,皇帝每年都要发布这样的法令,要么是提倡官员节俭,要么是要求官员直谏,太子不过是要求官员实话实说而已,算不得什么。
太子教在中书省获得老房的印鉴后,就被送到了门下省,魏征捋着胡须欣赏完毕以后,就加盖了印鉴,送到了尚书省。一道政令只要通过门下省,就是合法的,通过门下省的政令,比起皇帝强硬发布的命令,更具备威严性。
第二天,跟太子教一起发出去的,还有赈灾的款项。太子“不遗一户、不漏一人”的赈灾要求,立刻被天下百姓追捧。
历朝历代都不缺赈灾的流程,像大唐这么郑重其事的实在少见。
就在长安的百姓都在称颂太子殿下贤明的时候,贤明的太子殿下,此时却在做着最恶劣的事情。
李承乾一直以为,剥夺一个人的自由,就是最严酷的惩罚之一,但是此时此刻,他就将这样的惩罚,施加到了三十几个人的身上。
“家里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