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曹操攻打濡须口,境内又有人叛乱,故而孙权也没有放弃这次机会。 既然他们那么喜欢打仗,就把他们全都编入军中,好好打仗去。 对此,有人提出贺齐对待山越太过凶残,违法征用叛乱之地的百姓充作士卒。 对,就是贺齐把叛乱之地的百姓也当做山越一起对待,全都编入军中,得精兵两万余。 孙权完全没有理会上告贺齐的人,征兵有什么不对的。 连番大战,江东损失的士卒不在少数,若不及时补充,定然会被其余势力所灭。 孙权恨不得他麾下士卒多多益善,反正稻田里的粮食根本就不用发愁。 “巧燕善辩,危言耸听。”张昭摇摇头,对此不屑一顾,他自是知道孙权内心所想。 故而现在攻击关平,根本就没什么心理负担。 “这么多年过去了,张公还真是初心不改,在下佩服。”关平讥讽了一句。 张昭下意识的便眯了眯眼睛:“还请关小将军明示。” “自然是投降曹操的初心不改啊!”关平放下手中的酒樽: “当初我跟随子敬先生一同来江东结盟,便是张公率先挑头, 与我家诸葛军师辩论,必须得投降曹操,大家才能有活路。 结果呢,孙刘没有投降曹操,依旧活蹦乱跳的蹦跶了这么多年。” 这番话,又让厅内众人想起了赤壁之战的前夕,想当初,情况可是比现在危急不知道多少倍。 连那种大风大浪都怼过去了,如今怎么又变得畏手畏脚了? 大抵是江东再也没有了像大都督周公瑾一样的英雄人物,甘宁暗暗吐槽了一句。 他知道主公一直拿自己当斗将看待,至于统帅全军,甘宁也知道自己的不足。 可子敬若是逝去,还有谁能担任大都督一职? 难不成是严畯吗? 他尽管也是淮泗集团的人,但绝对无法挑起大梁,尽管大都督鲁子敬也有意无意的在主公面前提起他。 孙权也不由得有些灰心丧气,赤壁之战,自己是何等的坚决。 可随着年纪的增长,反倒是让自己看清了一些现实。 该低头的时候就得低头! “吴侯,就算是投降曹操,可是有想过什么代价吗?” 关平见孙权陷入了沉思,又反问了一句。 “代价?”孙权看着关平:“愿闻其详。” 他想过代价,但是也想听听关平能胡言乱语出什么来。 “吴侯若是降曹,便会一辈子都有着抹不去的政治代价,称臣于曹操。” 关平顿了顿又道:“吴侯身为汉臣,却愿为魏藩,这还是如同张公方才所言,江东也是胸怀大志,匡扶汉室之人吗?” 张昭一甩衣袖,意思的关平没事别老q我! “如今许昌汉庭是体现曹操意志的汉庭,无论是吴侯向汉庭称臣,还是向魏藩称臣, 这二者实际上并没有区别,都是向曹操的意志称臣。 吴侯宁愿承认敌人的称王行为,也不愿意承认盟友的称王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宁与外人,不与友邦?” 关平的意思,孙权听明白了。 向曹操称臣,是一件自己要选择咽下的苦果。 当初大哥起兵之初,父亲、大哥与逆臣袁术的依附关系,成为孙氏的政治负担。 毕竟,谁也不愿意跟随一个篡汉自立者的手下做事,这一辈子都洗不掉的污点。 他孙家不要名声,我江东大家还要好名声呢。 建安初年,孙氏兄弟为了洗刷与袁术的关系,跟曹操走的近, 就是为了和汉庭重新建立联系,表示他们是汉臣,绝无二心。 建安十三年,孙权公然与曹操决裂,那个时候,他骂曹操汉贼,骂的非常起劲。 对外宣称自己是为汉家除残去秽。 现在,他为了袭取荆州,暗自投降曹操,便再也没脸骂曹氏汉贼了。 毕竟他与曹操是沆瀣一气,全都是贼,孙权没脸骂曹操,因为他自己都没脸。 纵然孙权今后打定主意,要摆脱曹操。 亲曹又背曹,背曹再降曹,降曹再背曹一顿操作后。 大家都会耻于和孙权为伍,特别是中原世家子弟。 像这种反复无常,左右横跳的小人行径。 恐怕孙权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还有问鼎中原的号召力,更不用说统一天下了。 第(2/3)页